单位名称 |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 | |
住所 | 榆林市开发区桃园小区 | |
法定代表人 | 冯班连 | |
开办资金 | 633.4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33.49万元 | 842.2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公益 | 从业人数 7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一、党建引领大教育,凝心聚力谱新篇学校党建工作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党建引领一切”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学校党建工作“一抓三促三同步”要求,努力创建“学习型、务实性、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围绕“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党支部制定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计划,为每位党员购买并发放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和《党员使用手册》。本年度,检查党员学习笔记3次,召开党风廉政会议4次,进行干部作风专项行动10次,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会4次,专题交流学习会11次,《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题讲座1次,学习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报告1次、二十大专题会议4次,讲专题党课4次。2.强化组织建设,增强团队力量。本年度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双报到”制度、“双带头人”等制度。召开组织生活会1次,党员述职述责活动1次,组织3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1次。二、“两线”教学不松懈,无缝衔接保质量本年度,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居家学习。为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学校提前制定了线上教学预案,做到“两线教学”不松懈,无缝衔接保质量。1.抓实线下教学。一是评选暑假作业。开学初,教务处联合德育处对暑假作业的读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进行了评选,128名学生荣获各类暑假作业等次奖,24位家长被评为“最美读书家长”,12位老师被评为“最美读书教师”,22个家庭被评为“书香家庭”。二是常规业务检查。学校进行了3次业务检查,包括作业、教案、读书笔记、校本研修手册,21位教师的教案被评为优秀教案,15位教师的作业被评为优秀作业。三是加强科学教学。本学年科学教师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成功率≥95%,及时率100%;在榆林教育云平台上传实验照片达到100%。四是严格教师考勤。学校要求教师有事及时请假,临时外出持出门证,55位教师保持满勤,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五是落实课后服务。按照市级“5+2”课后服务管理模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2638”模式,即吟诵20分钟,延时托管60分钟,知识巩固30分钟,集体活动80分钟,保证每天课后服务不少于2小时。参与课后服务学生人数达1907人,参与率达97%,教师人数106人,开设了80多个服务项目,保证每一位学生一个学期都能学会两项艺术技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落实了“22111”工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六是优化作业管理。依据学校“1+N”作业管理模式,科任教师每天进行日公示,每单元、每日进行作业清单设计,并及时反馈、纠错,教务处进行督查登记,期末进行考核。2.创新线上教学。为了确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按照市级工作部署,学校从11月14日(第十三周星期一)全面启动线上教学工作。一是多维立体,管理有度。在校长冯班连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筹备会议、管理会议。下设办公室,分设线上教学实施组、线上技术指导组、线上班级管理组、线上教学监督组、后勤保障服务组、线上安全监测组6个小组,全方位保障了线上教学。二是精心备课,潜心教研。在教务处统筹安排下,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道法8门国家课程,亲子运动、亲子阅读、家务劳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线上教学老师提前一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内容、直播形式等。三是及时批改,按时反馈。围绕学校“1+N”作业管理模式,科任教师对布置的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及时批改、多元反馈,以“内容+技术”的双线保障,确保学生学习成长持续“在线”。三、立德树人育桃李,奋进担当向未来1.推进新教育实验,落实素质教育。一是缔造完美教室。学期初各班完善了班级文化墙,德育处进行了督查评选,35个班级分别荣获等次奖。二是开展每月一事。根据新教育每月一事安排,开展了健身、友善、好学、感恩、自信、自省6个主题活动,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2.推进少先队工作,促进健康成长。一是规范升旗仪式。每周一主题,周周升旗仪式进行礼仪教育,规范学生言行,提高学生修养。二是加强班干部建设。开学初对全校70名班干部、20多名队干部进行了培训,协助班级、学校做好管理工作。三是创建红领巾法学院。9月,学校创建市级“红领巾法学院”验收成功。10月,学校申报了陕西省“红领巾法学院”创建工作。四是举行入队仪式。10月18日,学校举行了“喜迎二十大争做好队员”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3周年暨新队员入队仪式,先后分两批次完成了2021级学生入队工作。五是加强少队培训。对全国少工委推出的“红领巾爱学习”栏目和少先队活动课上“辅导员讲队课”,学校少工委确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党史教育和队史教育有机融合。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处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了班级文化参观、每月一事学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劳动课程标准培训,推荐1名教师参加榆林市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二是加强值周工作。每周安排8名教师进行值周,提前布置安排、每日点评反馈、每周总结评选,提高了班主任管理能力,助力全市创文工作。4.优化家校联动,携手共创美好。一是多种形式家访。本年度班主任线上线下家访1000余次,科任教师家访800余次,并将家访过程及时记录在校本研修手册。二是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近600名家长志愿者在护学、实践活动、医护抗疫等方面服务近700余次,优秀家长志愿者开展了两期主题不同的家长学堂,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四、众志成城抗疫情,安保后勤保平安面对新型疫情的持续发展,学校安保处全面贯彻落实市局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及工作部署,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完成了12名学生的营养餐和12名生活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工作。二是加强巡逻工作。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确保学校安全。三是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学校组织各班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四是举行各类安全主题活动。包括防意外伤害主题班队会、防校园欺凌事件活动、防性侵防拐骗活动、消防安全演练活动。五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天对校园进行无死角消杀,确保师生安全。每日坚持“日报告”“零报告”,随时掌握师生健康状况。五、取得主要效益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教师及学校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得到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1.学生奖项。28名学生荣获学校“新时代好少年”;8名学生荣获2022年陕西省“红领巾奖章”个人四星章;1名学生取得了陕西省“喜迎二十大争做红领巾讲解员”讲解技能展示活动榆林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3名学生荣获第十二届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次奖。2.教师奖项。70名教师荣获学校优秀志愿者、“十佳班主任”、抗疫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教育先进工作者、新教育课改先锋、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年级组长、儒雅教师、红烛教师称号。6名教师荣获2022年榆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在线优课大赛等次奖;2名教师荣获榆林市名教师称号;1名教师荣获榆林市名班主任;1名教师荣获榆林市师德标兵;一名教师荣获榆林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3.学校奖项。9月承办了榆林市电教馆召开的人工智能项目培训会;10月承办了由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11个单位共同举办的“少年月刊杯”和陕西省“喜迎二十大争做红领巾讲解员”讲解技能展示活动榆林赛区。2022年榆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在线优课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陕西省“红领巾奖章”集体培训活动中荣获四星章;“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榆林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中荣获环保卫士奖;“赓续红色血脉争做国防卫士”榆林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奖。六、目前存在的问题1.校园基础路面多年未翻新,凹凸不平,砂石分离,严重影响师生日常出行及安全活动。2.操场电子屏出现大面积黑屏现象。七、整改措施1.向主管部门反应协助解决,翻新学校基础路面。2.年久难以修复,打算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协助解决。八、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以党建为统领,强化管理聚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队建,强化各级管理,凝聚强大力量,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导航定向。(二)以研修为抓手,多措并举助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探索“修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体系,激发教师自主成长潜力、活力和动力,以教师专业发展高质量促成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三)以课程为载体,注重体验提素养。课程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通过学科内统筹调节、学科间跨界融合、课内外、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等方式,构建“五育并举”特色课程,强化实践体验,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四)以课堂为中心,教改减负增实效。课堂是落实“双减”的主阵地。学校以2022版新课标为“纲”通过学、读、讲、说、评、考的方式引导教师熟悉、内化、践行于课堂,学习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减负提质。2022年12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