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动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参与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引导和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市场推广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刘官寨南 | |
法定代表人 | 杜清荣 | |
开办资金 | 9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预算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5.34万元 | 49.9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仓储能力逐步提升。榆阳、神木、定边、靖边再新建6万平方米贮藏库。截止12月底调度数据显示,全市实际新建马铃薯贮藏库建设16.6万平米,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极大增强了马铃薯价格波动的“调蓄”能力,保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二)以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在靖边、子洲、横山建立项目实施基地1700亩,其中技术攻关区平均亩产4-4.5吨,较对照田块增产15%以上,实现节本增效15%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18%以上;模式展示区亩产2.3吨,较大田节本增效10%,项目示范带动1万亩,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马铃薯节水智能化工程技术集成研究项目。采取喷灌改滴灌、水肥一体化、增施生物肥、晚疫病绿色防控等关键集成技术,在榆阳区建立基地500亩,平均亩产4.8吨,商品薯4.1吨,商品率85.54%,较露地马铃薯增产822kg,亩增产21%,亩增收1315元,项目辐射带动5000亩,服务满意度90%以上。(三)持续发力试验示范促发展。首先是多区域开展马铃薯品种试验,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储备种质资源。分别在靖边、佳县、单位园区开展品种试验,累计试验新品种19个,试验面积66亩,其中选育出北部表现优秀的V7、V8、希森6号品种,南部表现优秀的希森6号、陇薯7号品种,这些品种比其他品种平均产量高出25%。其次是多样化开展园区试验示范,发挥资源优势,引进新品种,探索新模式。共引进蔬菜新品种14类87个,水果新品种5类49个,小杂粮新品种3类9个,进行引种试验。展示“冬春西红柿+秋冬黄瓜日光温室生产模式”、“春提前+秋延后蔬菜塑料大棚生产模式”、“高标准时令水果栽培模式”等三大生产模式,共计40亩。(二)打造马铃薯产业发展队伍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制定修订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请销假管理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4项制度,制定了学习《2022年度党史学习教育计划》,认真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织集中学习50余次,班子成员领学40余次,班子成员讲党课4次,职工完成心得体会交流研讨8篇、读书笔记2万字。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体观看廉政教育警示片、学习警示案例4次,筑牢干部职工的思想防线。开展老一辈革命家醇厚家风事迹学习会4次,“树家风、正党风、转作风”主题党日活动1次,“我的家风故事分享会”暨主题党课活动和专题讲座各1次。在“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祭奠革命先烈、关爱老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工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一年来,中心职工共发表省部级期刊论文7篇,获得省级推广成果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市级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2个,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1个,市级驻村干部优秀学员奖1个,同时获批7项榆林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春耕备耕时节,深入12个县市区生产一线,为全市马铃薯种植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企业等讲授实用种植技术,精准施教,现场答疑,累计培训21场次,培训916人次,发放马铃薯技术资料2000多份,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二、主要效益(一)经济效益。一是标准化面积稳步提升。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214.2万亩,鲜薯总产271.5万吨,其中标准化种植60.24万亩,较去年增长1.7万亩。其中榆阳、靖边、定边和神木标准化生产水平快速提升。二是区域特色逐渐显现。北部风沙草滩区外输型鲜食薯生产特色更加明显,全年外销鲜食薯160万吨,北部风沙草滩区外销占80%。南部丘陵沟壑区加工型马铃薯依然是主要特点,全市加工马铃薯50万吨,占南6县总产量的60%。在南北两个生产区域,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初步形成。北部风沙草滩区以V7、V8、希森6号、沃土5号、费乌瑞它等为主栽品种,南部丘陵沟壑区以冀张薯12、陇薯7号、紫花白等为主栽品种。主栽品种播种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5%和70%,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三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榆林马铃薯”品牌包装,制作了一批规范化的“榆林马铃薯”品牌编织袋、包装袋、包装箱,分发给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经营主体,引导带动全市马铃薯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品牌化经营。在“2022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场竞争力品牌”颁奖仪式上,“榆林马铃薯”获得“市/县单品品牌”。“沙窝窝里的金蛋蛋”真正成为了榆林马铃薯的标识符和代名词,“榆林马铃薯”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单位环境,改变外在形象。改造园区环境,硬化道路1120米,栽植养护树木245棵,更换太阳能路灯40座。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整治单位环境卫生,彻底清理单位死角垃圾,采取综合防治方案,控制了鼠、虫、蚊、蝇等“四害”滋生。建设文化长廊,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老人、关爱未成年人等宣传海报,创建优秀传统价值、二十四节气、党建文化长廊3处,设立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4次。二是搞好创文工作。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对沿路所有商部逐门逐店开展了创建工作宣传,发放《创建文明城市手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手册》共60余份。三是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成立了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出台了工作方案,设立了扫黑除恶举报热线和举报邮箱,向群众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宣传册》《农业农村领域涉黑涉恶涉乱线索排查的主要内容和举报方式》等宣传资料共220余份,形成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3项。四是开展新冠疫情防控。设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制定了《疫情防控健康知识科普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200余人次,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三、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种植面积缩减趋势明显。一方面受限水资源和退耕还林等自然和政策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扩大规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部分地块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玉米价格升高,马铃薯生产比较效益降低,种植面积扩大受阻。二是马铃薯产业专项资金短缺。缺少专项资金扶持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建设、贮藏库建设、地力提升改造、秋季马铃薯田覆盖、南部小型机械引进等项目,也没有用以扶持马铃薯产业链的资金,链主企业积极性不高,“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进缓慢。四、整改措施。业务方面。一是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马铃薯品种多样化发展,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夯实马铃薯产业链前端基础,积极引育推广适合榆林立地条件的优质、高产、多抗品种,适当缩减冀张薯系列、青薯系列、陇薯系列、晋薯系列等中晚熟鲜食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荷兰薯、大西洋、希森系列等早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的种植。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树立大产业、大品牌、大龙头、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集中主推“榆林马铃薯”品牌。三是多元展示榆林马铃薯品牌独特魅力,提升榆林马铃薯文化及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强品牌效益。五、2023年工作计划加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力度,提高种薯自繁能力。一是扩大马铃薯引种规模。引进马铃薯希森6号1000万粒原原种和1.5万吨原种,计划推广10万亩。二是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定边县魏梁为中心,核查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加快选育适应我市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新品种。推广绿色新技术,做好生态保护。一是开展化肥减量行动。二是推进生物农药的使用,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减量、推行精准施药减量和推广新药新器械替代,实现“节药增效、绿色环保”的目标。三是开展地力提升行动。(三)开展考察调研,挖掘旱作潜力。考察旱作马铃薯发展好的地市,借鉴先进的旱作栽培技术,结合我市旱地实际,提出适合我市旱作马铃薯栽培的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提高旱地马铃薯发展水平。(四)加快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对马铃薯种薯、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推动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实现马铃薯从田间到车间到舌尖的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积极开展马铃薯生产基地认定、产品质量认证,打造绿色基地绿色产品,有效提升榆林市马铃薯产品质量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