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本科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文学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教育学类学科高等本科学历教育;相关科学研究;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文化北路2号 | |
法定代表人 | 许云华 | |
开办资金 | 6882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4697.69万元 | 81994.9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学院 | 从业人数 117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党建领航举旗定向,党建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学校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党委会“第一议题”深入开展了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10次,班子成员学习宣讲50余次。全年召开加强政治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委会24次,研究制定《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牢固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加强会商研判,持续开展月度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对课堂、教材、讲座、社团、科研项目、涉外工作等的管理。严防校园传教活动,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三是落实落细竞争成长机制。坚持选优配强,建成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选派5名干部赴西安交大等名校挂职锻炼,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为组织建设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安全稳定工作会1次,党委召开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会议2次。印发了《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及班子成员2022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出台了《榆林学院2022年深化作风建设提升干部能力专项行动方案》《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共榆林学院委员会关于强化激励约束推动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新提升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打前头。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书记把《平凡的世界》作为开学礼赠送给全校4090名新生。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1人被评为省级大练兵“教学能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组织学生排演红色校史剧目《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等。2022年2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校3位同学党史学习教育访谈录。学校宪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的认可和表彰。二是本科教育质量鼓劲头。修订完善了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制定了《榆林学院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实施10大工程、30项举措,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立项建设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人名胜民俗微课、模块化课程和行业企业共建课程190余门。教学成果《用好红色资源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被评为“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全年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47项,学生获奖人数1234人次,招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三是研究生教育水平有盼头。组织新遴选导师160名,延安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聘用我校105人次为兼职导师,并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人。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15篇,核心以上33篇,授权专利15项,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项。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ICC国际创意学院课程改革项目”。喜迎首批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15名本硕学历类留学生。三、学科科研齐头并进,服务地方能力实现新突破一是科研水平更上层楼。项目和经费数量双增长,全年共争取各级各类项目670项,立项金额1.68亿元,到账经费1.4亿元,立项经费和到账经费较同比增长6.3%和4.5%。获批纵向科研项目324项,立项经费8670万元,较去年增长106%。高层次项目不断涌现,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6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立项103项,厅局级项目立项204项。获批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7个,获批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获省级科研成果奖项14项。其中我校主持的有11项,包括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首次覆盖省科技奖三大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全校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560余篇。其中,SCI收录139篇,EI收录9篇,CSSCI收录12篇,CSCD收录37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2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5部。取得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国际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全年被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的资政建言报告共8项。二是服务地方硕果累累。产学研合作有力有效,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围绕榆林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问题,组织申报联合基金并校获批4项,经费1600万元。其中,校长许云华教授团队的“兰炭资源化处理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获榆林市重点支持,前期经费1000万元已经到账。学校首次承担省社科联《社科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项目2项,经费15万元,助力清涧县和米脂县高质量发展。与30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技术合同协议,获批横向项目346项,合同金额8004万元。学校与榆阳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共管共享的榆林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投资2.7亿元,建设实验羊场、院士工作室、旱区未来技术研究院、直播产业研究院、农业科技推广院等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精彩省运,组织3000余名师生,历时两个多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省十七运志愿服务及演出任务。三是融入秦创原初见成效。实施人才与创新成果进秦创原行动,鼓励教师到入住秦创原的科技企业任职或者兼职,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榆林市科技局等部门推荐科技成果40余项。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秦创原第五届高校科技成果展,3项成果顺利实现转化,转化总金额达到2300多万元。聚焦秦创原建设的三大目标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9条重点产业链。校长许云华教授入选陕西省首届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吴喜军、史建国入选首批榆林市“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四、人才强校蹄疾步稳,追赶超越抓手开创新格局一是人才强校战略竿头日进。学校党委深入推进人才强校第一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实施“六个一”战略举措(实施一个战略引进人才、明确一个定位培育人才、建立一个机制激活人才、秉承一个理念共享人才、弘扬一种精神团结人才、实现一个目标凝聚人才)建设扎根榆林服务地方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年召开人才工作小组会议4次,引进高水平博士50名,鼓励89名教师攻读博士。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日益精进。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4名、首届“四有好老师”12人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6名教师被评为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被评为榆林市最美科技工作者,7人入选榆林市社科理论名家人才库。2022年晋升教授27人,副教授52人。晋升三级教授3人,学校三级教授总数达到13人。三是新校区建设稳步前进。科创新城校区先导工程5月19日开工,总建筑面积16万平米,投资9.56亿元。项目施工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五、治理体系张弛有度,综合治理效能呈现新面貌一是疫情防控成效显著。2022年,学校接受“疫情”大考,学期初为1300余名学生开通专列护送到校。1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下,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坚持一线抗疫,主动靠前指挥;科处级以上干部、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零距离”开展疫情防控。300余名党员闻令而动,参加了“志愿服务队伍”,全力筑牢校园安全屏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最小代价取得抗疫最大成效。学期末为8000余名学生安排免费点对点专车专列离校返乡。二是百年校庆按部就班。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友走访、企业调研和“走进中学携手前行”招生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学校所有领导和党委委员在7月—8月分11个组带队,分赴榆林、延安两市24个县区和省内其他9个市区开展校友走访座谈联络校友。12月23日,举行了纪念李子洲诞辰130周年暨百年校庆启动仪式,10万余名师生校友在线观看并送上祝福。三是民生工程实干为要。招标筹资900余万元全面改造升级禾丰园和禾顺园餐厅。积极申请老旧小区改造经费3200万元,升级改造西家属区。打造楼体墙柜,解决了13号公寓楼A区近900名学生储物难的问题。1名教师荣获第八届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案例三等奖;2名教师荣获2021-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抗疫心理援助先进个人荣誉;学校荣获2021-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抗疫心理援助先进单位荣誉。四是安全稳定态势良好。召开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专项会议,与各单位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制定了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安全制度,对学生宿舍、食堂和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开展安全检查18次并现场督导。相继开展了“禁止校园贷”“卫生安全大检查”“消防安全教育”“防艾滋”“禁毒教育”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安装人脸识别系统4套,实现了校园治安全天候动态监控。会同崇文路派出所、崇文路交警中队,综合执法局三大队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环境管理。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平安校园建设基础持续稳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学校被评为“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2.学校荣获2021-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抗疫心理援助先进单位荣誉。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