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农业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提供服务。农业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茶叶、桑蚕、花卉)技术试验示范、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推广体系管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承担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等技术工作。 | |
住所 | 西安市习武园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周平 | |
开办资金 | 37.9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95万元 | 93.34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 | 从业人数 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工作成效(一)全省蔬菜生产稳定,市场销售基本顺畅。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市场销售总体顺畅。预计全省全年蔬菜播种面积789万亩,产量1946万吨,较去年同期稳中略降。蔬菜年平均地头批发价格3.63元/公斤,好于去年,平均涨幅约9%,蔬菜销售顺畅,未发生明显滞销现象。(二)设施农业持续较快发展,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稳步推进。在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的带动下,我省设施农业发展持续发力,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技术水平和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新建设施和改造提升稳步推进。全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77万亩,产量1202万吨,产值1082亿元,分别较去年增涨2%、1%、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25万亩,产量78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0.3%、0.2%。食用菌总产量119万吨,产值98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6%、5%。全省新建和改造设施面积超过10万亩。(三)茶园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省茶园面积299.19万亩,茶叶总产量12.84万吨,总产值228.19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0.40%、6.49%和7.24%。其中干毛茶总产量11.97万吨,总产值212.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9%和8.31%;优势特色茯茶总产量8689吨,产值15.54亿元。“安康富硒”“汉中仙毫”“泾阳茯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总价值超过88亿元,较去年增加13亿元。(四)蚕桑等其他特色产业生产稳定。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全年生产蚕种27.5万张,养蚕24.84万张,产茧1.12万吨,产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7%;蚕桑综合产值30多亿元,其中农民售茧收入5.3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454.67万亩,产量130.38万吨,一产产值113.96亿元。魔芋种植面积108.96万亩,产量98.06万吨,产值81.72亿元。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全年销售额36.8亿元。二、主要做法(一)加强信息监测,促进蔬菜产销衔接。一是加强蔬菜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对全省设施农业(园艺)信息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扩容,并按要求与厅大数据中心完成信息对接。二是加强全省蔬菜生产、销售动态监测。落实全国蔬菜信息监测任务,及时收集全省蔬菜产销信息,做好主要蔬菜生产地头批发价等信息报送,完成蔬菜生产旬报32期、木耳月报10期,为全省蔬菜生产保供发挥了有力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灾害天气预警。针对灾害性气候变化,及时印发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指导意见,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发布预警信息及技术措施,指导菜农安全生产。(二)多措并举,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强基固本建设高标准基地。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创建8个省级高效示范茶园,3个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管理茶园1.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0.7万亩。二是多措并举宣传推介陕茶。组织各茶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采茶节、手工制茶和茶艺大赛等茶事活动,开展直播600余场次,拍摄制作各类短视频356条,在各类媒体发布稿件3000余篇;评选全省茶叶加工技能和优秀选手38名;组织茶企参加陕西第三届网上茶博会、“世界屋脊陕茶飘香”陕茶进藏产销对接等活动,签订合作意向2000多万元。三是农旅融合拓展茶叶新业态。以“赏茶园美景,品茶乡民俗”为主题,遴选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茶花乐”、南郑区牟家坝镇、西乡县峡口镇等15条茶旅融合精品景点线路,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推动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三)加强蚕种监管,确保蚕桑生产安全。一是提升蚕种检疫检验能力。利用省级专项,招标采购先进蚕种检疫检验设备31台(件),开展省级蚕种检验检疫中心(安康)建设,改善提高我省蚕种检验检疫硬件条件。二是加强蚕种质量管理。依法对全省18.42万余张桑蚕一代杂交种、2870张原种进行检疫,抽取样本3万余份,检疫样本1.7万份,检疫合格率达到99.56%。农业农村部抽查安康市蚕种场、石泉县蚕种场春用蚕品种8批次4对,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农业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三是扎实开展蚕遗传资源性能普查。按照《第三次陕西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要求,按期完成蚕遗传资源普查数据录入和审核上传。共上传蚕遗传资源数据136条,逐一开展蚕品种性能测定,共撰写《蚕遗传资源性能测定报告》国家级5个和省级131个。(四)深化技术指导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托蔬菜、食用菌、茶叶产业体系优势,联合有关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先后赴各地开展产业调研和技术指导服务活动,举办蔬菜生产信息员培训、菜菌茶高素质农民培训、蚕桑及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等省级专题培训4场,组织各地参加全国食用菌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等视频培训会10余场次。组织开展全国绿色园艺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三新”短视频制作活动,选送作品11个,4个获得优秀作品奖;向农业农村部推荐大白菜和松花菜2个高山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农业行业标准;完成了农业农村部蔬菜、食用菌、茶叶等经济作物数据调度和产业发展报告3份;完成省人大、省政协有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案、议案答复6项。梳理制定蚕种、食用菌品种生产行政许可审批清单12项。三、工作亮点今年以来,我站深入贯彻落实厅党组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突出单位职能,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瓶颈技术问题,加快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示范与集成推广,为全省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一)深入推进设施农业“三改一提”示范行动。以泾阳、安塞、大荔为重点县区,建设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集成示范区2200亩,加大“三改一提”综合技术在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配发试验用生物有机肥6吨,集中开展设施瓜菜新品种引进筛选、生物有机肥、集雨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及设施农业专用机械设备试验示范,逐步优化出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的新棚型结构、集雨节水灌溉模式、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全省共引进蔬菜新品种124个,建设新技术示范区7000余亩,推广带动面积达6万亩以上。(二)加快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应用。以太白县为重点,新建“一新二改三化”示范基地5000亩,累计试验示范和推广优质蔬菜新品种7类80个,改进育苗方式进行漂浮育苗2.1亿株,示范和推广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等新技术10项。轻简栽培、轮作倒茬、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生产新技术得到应用验证,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三)集成推广香菇高质高效关键技术。为解决我省香菇品种老化单一、棚型不合理、基质配方不科学、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我站联合省微生物研究所、商洛市农科所等五家单位有关技术人员组建课题组,总结集成创新5种典型推广模式、6项关键技术,探索形成陕西省香菇高质高效关键技术体系,在全省普及推广。2019-2021年累计推广14.21亿袋,新增产量20.52万吨,新增纯收益38.52亿元。单位主持完成的《陕西省香菇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及产业扶贫模式应用》和《陕西省香菇高质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分别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和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四)扎实开展低质低效茶园综合改造技术试验。围绕品种培优、低产改造、低效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关键环节,在勉县、平利、商南3县开展茶园土壤测土改良、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试验示范,开展3类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实施茶园土壤改良新技术试验2项,探索集成高质高效新技术,为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开创新路径。(五)加快优良蚕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针对我省家蚕品种老化退化现象,在汉中市西乡、镇巴2县设立优良蚕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点,引进“川山×蜀水”家蚕优良品种1000张,配套实施省力化蚕台饲育、全年多批次养蚕、桑园套种养殖等6项关键技术,开展品种引进和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等试验。经夏秋两季饲养测定,标准装盒量(25000粒±500料/张)张产量达到36公斤以上,试验品种抗逆性和高产性均优良。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