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收藏展览文物,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文物、标本、文献、艺术品征集、保管、保护、研究、利用;展览举办,学术交流合作和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开展;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传播弘扬;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工作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长青南路与朝阳路交汇处 | |
法定代表人 | 仵录林 | |
开办资金 | 1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7.04万元 | 98.0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3月,办理住所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铜川主会场活动为做好“5.18”国际博物馆日铜川主会场活动,我馆布设了活动现场,在新区阳光广场举行“博物馆的力量”主题宣传,发放宣传折页1300余份以及《铜博物语》300余册。同时,配合组织线上讲解员培训活动,在线浏览量超千余次;面向全市青少年举办“我心中的博物馆”线上绘画大赛,收到作品80余幅,评选出优秀作品20幅;开展“历史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走进朝阳社区,宣传文物文化知识。系列活动累计参与2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二)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题,我馆联合朝阳实验小学开展“弘扬历史文化,我为铜川代言”实践研学活动;举办“铜博文物修复讲堂”主题活动;开展老年大学“文化知识分享”活动;积极参与市局照金溪山胜境主会场宣传活动,开展民间文物鉴赏,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联动,营造保护文物、传播文化的浓厚氛围。(三)举办“我在铜博修文物”主题社会教育研学活动6月9日,我馆联合铜川朝阳实验小学举行首期“我在铜博修文物”主题社会教育活动,全年共计策划实施“我在铜博修文物”系列活动四期,文物修复”知识讲堂四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学生亲身体验文物的发掘、修复、拓印等“涅槃重生”的过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信念。7月26日,我馆与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联合开展“我在铜博修文物”直播节目,节目播出后,综合浏览量现有130万次。“我在铜博修文物”主题活动将作为我馆系列主题参与活动,定期、有序面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研学深度,推动历史文化广泛传播。(四)持续加强文物管理,完善文物数据信息1.全面加强馆藏文物管理。健全完善库房管理工作制度、文物出入库手续、全年接受藏品捐赠藏品账目管理,全年接受藏品捐赠36件/套。建立非文物藏品登记总账,对138件非文物藏品进行登记入册。2.完善馆藏文物资料的登记汇总。完成现有文物盘点整理1338件/套;整理未上账文物800余件,建立铜川博物馆拓片整理册,完成157件拓片建档及信息补充工作。完成全省可移动文物数据提交工作,共提交全馆已登记文物数据6000余件。完成2021年度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直报系统数据填报工作,完成了铜川博物馆“红色基因传承平台”展示资料填报和汇总,编写我馆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研报告。3.圆满完成接待工作。我馆先后接待省政府、省政协等省级领导8批次,团体接待300余批次,全年共接待游客122516人次。(五)日常开放有序进展,对外宣传逐步增强1.开展了“迎冬奥庆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主题系列活动,“金虎送福、金虎送喜、金虎进宝、金虎呈祥”等多项子活动,受众从儿童到中老年,气氛浓郁,活动热烈,参与活动2000余人次。活动微信栏目浏览量达3000余次,为市民提供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2.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不断开发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迎冬奥庆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弘扬历史文化我为铜川代言”、“共享阳光共助成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拓视野,传承文化”等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参与青少年8000余人次;分别走进耀州区、新区各学校,朝阳社区、铜川老年大学等社区、单位开展“五进”系列活动8次,同时与铜川高新实验学校深度联动,联合开展30余次“第二课堂”活动,宣传弘扬铜川历史文化。3.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全年累计发布公众号文章310篇,视频发布共50余个,其中,“铜博物语”系列65篇、“铜川名人传”系列13篇、“铜博留声机”系列13篇,“微观铜博”系列7篇,开辟“铜博冷知识”、“铜博生僻字”2个新系列主题栏目,特色宣传主题栏目受到广泛好评。铜博宣传片《穿越时空遇见你》被文物陕西、市电视台、市文旅局等官方视频号转播,浏览量上万次。目前公众号关注量6000余人。(六)牢固树立“学术立馆”理念,积极开展项目申报1.完成《漆沮挹珍》图录的出版,共收录各类文物154件(套);《铜川市文物志》送审稿的撰写;《铜博物语》的编撰印刷,《铜博物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铜川故事的普及性读物。2.编制出版灯具展宣传图录《兰膏明烛华灯错》。我馆选取历代灯具精品300余件,分烛插、油灯两大类共13种,举办《兰膏明烛华灯错》专题展,宣传图录是对专题展精品文物的收录展示,展现了古代灯具文化与历史文化脉络。3.组织开展“漆沮大讲堂”历史文化讲座系列活动。参与秦俑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1篇。在全国核心期刊《文物》上发表论文《陕西宜君福地石窟调查简报》,在《文物季刊》上发表论文《陕西铜川新区唐傅揩家族墓清理简报》。(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区级文明单位年初制定了创建工作规划,并严格对照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测评指标,逐项对照自查,查漏补缺,图文并茂将创建资料按条归档整理。验收资料已报送新区提升办,目前正在等待验收。(八)做好考古调查勘探,认真完成发掘研究本年度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共4项。1.完成崔家沟棚户区改造项目考古勘探及墓葬发掘。发掘墓葬8座,出土文物130余件。2.配合省考古院对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此项目涉及墓葬28座,年代为汉至明清,出土器物45件(组)。3.配合省考古院对铜川新区新龙城项目的考古发掘,发掘墓葬30余座,出土器物50余件(组)。4.协助省考古院进行新区坡头北朝壁画墓的保护工作。配合市局对现场进行勘察,为做好墓葬的保护,与省考古研究院对接,全面开展壁画墓的保护加固及提取工作。5.完成对医康创谷、污水处理厂项目出土器物的登记整理工作,共计62件(组)。(九)全面推进博物馆建设项目验收工作1.完成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做好材料汇总,提供综合验收资料。初步完成我馆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2.对消防设施进行更新完善,整理汇总相关材料,积极准备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消防验收。二、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2年度,我们狠抓单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考勤考核,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更加务实高效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做好游客接待工作,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文化窗口职能,提升人民获得感。大力宣传铜川特色文化,推动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宣传力、号召力,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联系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做好基本建设项目用地的文物勘探考古工作,大力配合我市社会经济建设工作,工作人员作风踏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避严寒酷暑,克服田野工作的种种困难,确保各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文化宣传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为铜川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存在问题(一)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学习氛围不浓,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实践活动频次略少,学习思路有待创新。(二)工作创新不到位,活动主题不够鲜明,“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有待增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宣传手段,载体创新不够,没有很好的与当前工作相结合。(三)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我馆核定编制20人,业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合同制人员占比较大,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较快,专业水准参差不一等问题。四、整改措施(一)提升学习氛围与实践频次,提高大家主动性。(二)强化队伍培训机制,提升综合素质。(三)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五、2023年工作要点(一)积极拓展馆际交流,不断提高全馆业务水平。(二)继续开展系列研学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在铜博修文物”“漆沮大讲堂”等活动,推动文博事业发展。(三)积极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四)积极申报评审国家二级博物馆。(五)根据审稿意见,做好《铜川市文物志》修改工作。(六)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数字化利用、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申报的落实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