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气象台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预报服务。省级中、短期及短时天气预报、预警;水文气象、地址气象等预报业务;省级决策气象服务;灾害性天气预警与服务;重大气象灾害调查评估;国家级和区域级数值预报产品预报效果的检验评估;预报理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 | |
住所 |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 |
法定代表人 | 赵奎锋 | |
开办资金 | 1420.07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258.61万元 | 4882.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在陕西省气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气象台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夯实“两个至上”的理念坚持政治统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支部和1名党员获得省局“两优一先”表彰。制定了党建工作、领导班子专题学习、“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主题党日等计划。与纪检组党支部联学共建参观国测一大队,组织党员和业务人员打卡红色教育基地。获批“五星级支部”。制定并落实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开展“两个至上”主题党日两次。二、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向多模式集成转变。基于中尺度模式发展了集成领域降水预报技术。采用多套机器学习方案与多模式最优权重融合技术改进温度算法。总结归纳类高架暴雨和弱天气系统强迫下暴雨的概念模型及数值模式订正思路。总结西南低涡诱发秦巴山区暴雨的时空精细化特征、西南低涡活动路径以及强降水分布特点,建立西南涡与西北涡相互作用引发暴雨的概念模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实施“揭榜挂帅”,围绕城市“热岛”等业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自立课题7项,主持重点实验室“揭榜挂帅”项目1项。三、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五个一”精准预报能力推进预报服务智能化。一是推进文字预报产品制作智能化,对智能网格预报数据进行深加工后直接产出文字预报产品。二是推进精细化检验评估智能化,研制了精细化检验评估报告自动生成技术。三是推进决策服务产品制作智能化,依托陕西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决策服务产品的快速分析与自动生成。升级秦智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一张网”。完成国省“一张网”试点工作,实现“一点更改、全网更新”。针对高温等研发二次产品。短临一体化平台获评全国首届优秀示范平台。升级改造短临NIFS系统,实现暴雨预警信号预报及0-2小时警报智能生成;设计了“驾驶舱”监测区域,集中主动地为预报员推送强对流客观预报提醒等最新关键信息,解决了海量分散的“数据孤岛”集约化综合监测问题;新增了卫星资料、SWAN3.0算法及产品、格点实况产品;基于“天擎”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云端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投入试用。实现气象+外部门决策大数据多时空显示分析、数据的在线检索以及多样化的可视化融合分析;引进国家局各种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建立实时风险评估业务;建立决策服务建议储备库并动态更新,针对不同灾种、不同行业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迭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应对重大气象灾害。2022年成功应对了平均降水量排历史同期首位的1月雨雪过程、8月持续性高温过程、10月暴雨过程以及多发频发的强对流天气。截至11月21日,发布预报预警产品382期,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89%,发布提前量110分钟。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决策材料861期,发送短信5.3万余条。决策材料获得各级政府领导批示123件次。共联合发布117期地质和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功预警6月22日宁强地质灾害、7月10日定边洪水、7月14-15日关中陕南较大范围洪涝等多次灾害。圆满完成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杨凌农高会、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省十七运会和黄帝陵祭祖期间,派出首席和骨干预报员驻现场开展服务保障,受到各级领导肯定。高质量完成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延安革命纪念地瞻仰活动气象保障任务。五、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生态气象预报服务。强化新型垂直探测资料在环境气象监测评估应用研究,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延伸至7天。共发布环境类产品524期,与省环境监测站联合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预报》324期。与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合作开展秦岭生态保护气象服务,推送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针对持续性高温天气研发高温闷热指数,提供气温舒适度等级预报。与地质环境总站建立常态化合作,提供格点降水预报服务;与延安市局合作开展0.5km高精度温度、风向风速等要素专业气象服务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六、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制订了《陕西省气象台分类培养推进人才成长发展计划》和年度任务清单,8人入选省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技术骨干,选拔领班预报员6人,1人到国家气象中心交流;承担中国局创新发展专项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3项,省局揭榜挂帅项目1项;获得陕西省气象学会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1项,中国局成果登记8项、省科技厅成果登记3项,8项科研项目完成验收。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SCI2篇。七、强化组织实施,提升能力保障发展加强班子政治和作风建设,落实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任务工作要点,完成内设机构改革,修订天气会商、重大过程复盘等制度;加强安全稳定管理;严格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加强科普和宣传,发掘了省先进工作者赵强、省五一巾帼标兵陈小婷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发挥工青团妇作用,组织运动会、青年志愿活动等。八、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省气象台还存在以智能网格为主线的一体化流程不到位,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生消演变机制和极端天气物理机制的科学认知不够全面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的早预报早服务能力,推动灾害性天气识别、短时临近预警、短中期预报等全系列技术的数字化创新和升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