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经验推广效果评估督促检查考核奖惩指导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上郡路256号 | |
法定代表人 | 栾亮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16万元 | 8.9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的文明实践总要求,坚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载体,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深入人心。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责任主体,深入推进文明实践工作严格落实区委书记抓统筹、镇街书记抓协调、村社书记抓落实的“三级书记抓成效”工作机制,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支撑体系。在全区印发《关于印发〈榆阳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榆区办字〔2022〕55号)文件和《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关于印发〈榆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榆区宣发〔2022〕32号)等文件,明确重点任务及具体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委宣传部确定的“八有标准”(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有平台、有活动、有制度、有氛围、有品牌),在各乡镇、街道打造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各行政村、社区建成4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中心、所(站)全覆盖。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推动榆阳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体化推进,采取定期督促与日常指导相结合,把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品牌创建等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常态开展督促检查;把文明实践与全区重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常态开展综合性文明实践活动,营造起“文明实践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凝聚全区力量,多点开花推动落实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紧紧依托群众思想和生产生活实际,创新拓展组织形式、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推动党的声音“飞入乡村百姓家”。一是利用陕北民歌博物馆、夫子庙六馆一中心、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等30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镇村级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乡村“微学堂”、农民夜校、道德讲堂、新风礼堂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426场,发放《榆阳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操作指南》《家风家训指导手册》等各类宣传教育资料15000余份,受益群众42000余人;利用我区入选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的“新农村大喇叭云宣讲”志愿服务品牌,采用“互联网+大喇叭”的云广播技术,利用其灌输性、灵活性、广众性等特点,专题开设《党的好声音》《农业科技之声》《身边好人讲好故事》等特色栏目,通过线上录播和直播喊话的方式,用朴实的语言和接地气的内容,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累计受益群众50万余人次。结合创文任务,指导开展全区志愿服务工作,印发《关于成立榆阳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榆区宣发〔2022〕34号)、《关于印发〈榆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榆区宣发〔2022〕32号)指导性文件,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开展,截至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增至8.86万余人,注册法人志愿服务团队14个,全区共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4664个,服务项目总时长累计达到546万余小时。累计开展“拴正人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打平伙”“绿色清明书画润泽心灵”“端午粽飘香,敬老献爱心”“点亮微心愿,情暖童年梦”“书香润心灵文明伴榆阳”“甲子有约守望银龄”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290余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及文创产品3万余份,受益群众19万余人次。(三)拓展特色项目,深入开展品牌活动坚持“队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群众走”的总体思路,探索推动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不断拓展延伸,切实提升文明实践工作实效。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因地制宜策划推出富有特色、符合需求的多个服务项目。一是指导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拴正人家”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10月入编陕西省委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陕西创新案例》,2022年5月份在全省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训班进行交流介绍,2022年11月14日于陕西省委文明办“文明实践看陕西”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获二等奖,2022年12月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文明办主办的“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二等奖。该项目立足区情实际,通过植入陕北传统方言,激发百姓内心认同感与精神共鸣,用公益积分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源头活水”,通过组建“拴正能量”志愿服务队、实施“拴正人家”培育行动,有效盘活了全区各类文明实践资源,构建起从上至下、由内到外的紧密联动机制,有效强化了志愿服务水平,提升了志愿服务精准率和群众满意度。通过建立“拴正银行”、开展“拴正人家”公益积分兑换,打破了群众召集难、发动难、组织难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通过“拴正典型”评选,选树起一大批基层先进典型,营造了“人人想拴正、户户争拴正”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人拴正、户拴正、村(社区)拴正”,在全社会培育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已评选出各级“拴正人家”2200余户、拴正村(社区)130余个,同时还延伸出“拴正商户”“拴正巷道”等内容。二是积极利用我区入选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的“新农村大喇叭云宣讲”志愿服务品牌,采用“互联网+大喇叭”的云广播技术,利用其灌输性、灵活性、广众性等特点,搭建“大喇叭”1000多个,组建线上志愿服务队,由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专业化运行,过线上录播和直播喊话的方式,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等信息。专题开设《党的好声音》《农业科技之声》《身边好人讲好故事》等特色栏目,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累计受益群众50万余人次。三是精心策划“打平伙·树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针对当前部分镇村群众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慢,人口居住分散、群众组织难等问题,利用重要节日、乡镇集市等时间节点,紧贴群众需求,将原本需要通过AA制自费的聚餐变为志愿服务免费供餐,以“打平伙、听理论、学思想、改陋习”为活动主题,提前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文明实践广场搭好舞台、摆上桌椅,由志愿者厨师通过移动厨房现场制作陕北特色美食炖羊肉、大盘鸡、大烩菜等,吸引群众聚集人气,在宣讲前“唱红歌、习语录”活跃现场氛围;宣讲中由“新风”宣讲队志愿者围绕党的新思想、新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移风易俗、法律法规、科技科普等内容进行理论宣讲,并随堂设置有奖问答环节,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将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美的文创产品送给群众,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涵育文明新风;宣讲后进行免费供餐,群众在饭桌上唠收获、谈心得、调纠纷、解矛盾,并由志愿者在活动现场提供义诊、书法、剪纸、理发、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打平伙·树新风”项目将理论政策、主流价值、文化文艺、科技科普、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服务内容与美食一起“打包”送到老百姓身边,让群众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又能享用“精神大餐”,实现了活动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传统理论宣讲吸引力不强、群众不愿意参与的问题,让党的理论延伸到基层末梢,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弘扬邻里守望、互帮互助传统美德。截至目前,已开展11场,受益群众1000余人次。二、取得的社会主要效益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加强改进了基层文化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在社会上的传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维护良好社会风气,取得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实效,也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口碑。三、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的意义不明晰,没有认识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与单一的打扫卫生、上门服务、慰问等工作内容划等号的现象。部分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认识模糊,主要是由于基层工作者宣传、解释工作不清晰,导致部分基层群众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二是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举办活动的频率不高、场次不多、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不能长久吸引志愿者和群众参与其中,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要进一步推动我区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探索成立由区级领导包抓包联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责任制,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志愿服务队伍的作用,推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不断优化五大平台牵头负责制,抓好资源整合和阵地建设管理,构建健全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二是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根据群众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在深挖“栓正人家”项目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思想理论教育、技术传授交流、健康义诊送诊、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法规宣传等便民式、故事式的文明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实施“新时代百姓茶话会”“新时代文明打平伙”等项目,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的浸润百姓生活。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