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农业科技报社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传播农业新闻和有关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报纸编辑、出版、发行、利用报刊载体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和各类信信息,组织大型宣传活动。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展馆西路 | |
法定代表人 | 梁孝宏 | |
开办资金 | 1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9.9万元 | 405.1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农业科技报社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报社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成效及亮点(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迈上新台阶。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聚焦“国家队”定位和“1155”思路,围绕“三区三高地”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自贸片区建设、综保区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以及示范区成立25周年、第29届杨凌农高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破题开局等重点工作,实施“央媒传播工程”和全媒体传播提升工程,整合编采力量策划开展系列全媒体宣传活动,在端、微、网、报全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50多个,生产新闻产品18000多条,在中省主流媒体发稿760余条,超额完成了外宣任务。(二)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媒体融合显现新成效。整合农业科技报社和杨凌融媒体中心媒体资源,组建成立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形成以“强农APP”为总窗口,《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农科广播等为核心的涉农传播矩阵,中央厨房和省级融媒体内容库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内容采集能力、编辑生产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产业培植能力全面提升,媒体融合进一步走深走实。(三)坚持农科特色,做强服务,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扩面升级,1310名农科专家通过强农APP“线上问诊”,回复农业生产技术咨询1620条,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技术,开展《农技·云课堂》公益直播和农科培训直播153期,策划鉴宝农高会、强农直播间活动推介实用技术40余项,累计服务群众逾500万人次,并通过“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向全国科技类媒体进行了宣传推介。有序推进云上农高会运维,累计推送2000余条信息,云端展示展品3700余件,完成11项重大会议论坛云直播、5项专题云活动组织实施,直播推送11期农技云课堂实用技术讲座、13期云上会客厅访谈节目、7场鉴宝农高会项目专场推介会,受到中省媒体关注,为打造全国一流云上展会服务模式提供了样板。(四)坚持传媒主导,多元拓展,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构建“农科传媒+N”产业发展新格局,巩固了政务宣传、新媒体代运营、全媒体宣传、活动直播、图书代出版等基础业务,策划实施3.8颁奖晚会、巾帼创业大赛等活动30余场次,编撰示范区成立25周年《纪念特刊》、《高新科学技术》《农高会画册》《陕西产业体系汇编》,拍摄制作各类视频90多部,有效带动经营创收。发挥传媒优势服务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坚持常态化运维“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网站”,整理出版培训教材6部,制作培训课程影音资料10余部,顺利承办上合图书发布会,推进上合农业文化传播基地项目落地实施。二、社会效益报社充分发挥媒体优势,积极履行服务责任。一是在《农业科技报》开设“信息直通车”“免费广告”等专栏,搭建信息沟通桥梁,为农民群众解决卖难问题。在春耕、三夏等重要时节,通过采访农科专家,及时发布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二是采取“媒体搭台、专家指导、合作社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增收”的媒体推广模式,建设乡村科技示范村(基地)33个,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报纸、网站常年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楷模”“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公益广告,全年在《农业科技报》刊登公益广告43个整版,并制作公益海报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的宣传报道,传播广泛,反响良好。四是主动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营造舆论氛围。报社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网络中国节”等活动,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媒体融合深度不够,全媒体平台影响力不够强,宣传杨凌的效果不够理想,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在体制机制、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三是造血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下一步打算(一)聚焦主题主线,持续营造宣传声势。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主线,聚焦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围绕2023年全国、全省两会、改革开放45周年、“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等重要活动以及乡村振兴、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第30届杨凌农高会等,创新宣传形式,加强选题策划,全年开设全媒体专题(栏)50个以上,策划重大活动15场以上,完成各类新闻报道2500篇以上,全网点击量突破1.5亿人次,新闻宣传和为农服务直播不少于100场次。继续推进央媒传播工程,在中省主流媒体发稿不少于500篇,讲好杨凌故事,传播好杨凌声音,进一步提升杨凌影响力。(二)持续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媒体旗舰。持续深化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改革,全面优化采编流程,借助省部共建机制和区校融合体制优势,合力构建涉农新型主流媒体旗舰。力争将《农业科技报》办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涉农报纸,将“强农APP”建成全国权威农业资讯和科技服务智媒平台,将《中国农科新闻网》建成国内一流的涉农网站传播平台。(三)做强强农服务,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专业农服、专家智库和精准用户为支撑,落实好省级八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的19条举措,做强农业科技推广的“媒体推广模式”和“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做好云上农高会常态化运营,做细乡村高素质人才培训、科技下乡、专家咨询、问农问诊、基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打造一流农科服务品牌。(四)深耕传媒产业,持续提升造血能力。实施“媒体+”战略,围绕“补短板、强服务、保运转、抓项目、兴产业”核心工作,开发和延展多类型传媒形态。深耕传媒垂直领域,持续扩大媒体宣传、报纸发行、图书出版、品牌策划、信息发布、评奖评选、专业展会、观摩展示、学术论坛、活动赛事等领域经营规模,提升广告营销、全媒宣传、新媒体服务、品牌包装、活动策划等服务水平,做大做强传媒产业。探索延伸农科服务、数字文化、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构建涉农媒体产业经营新模式。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启动实施“杨凌国际农业传播港”项目,谋划并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促进集团良性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为2022年3月3日至2027年3月3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