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吴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相关<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白石咀民政局办公楼1028室 | |
法定代表人 | 周桢肸 | |
开办资金 | 77.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吴起县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万元 | 10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吴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公益 | 从业人数 3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教科体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业务开展情况1.党建学习方面深化理论学习,加强作风建设。组织全体党员及教研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结合我县“干部作风建设拓展年”活动,积极开展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成果,持续整治“庸懒散慢虚粗浮”作风顽疾,树立“勤快严实精细廉”良好风气,提高全体教研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扎实党建工作,各项措施有效实施。我支部以“三会一课”“学习强国”“党建云平台”等学习平台为依托,以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及教研员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式直播,并根据二十大的的精神做了专题讲座,全体党员及部分教研员均能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写学习心得,将常规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夯实教研员业务学习任务。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大家学习劲头不减,坚持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将理论学习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通过党建引领,我支部的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教研员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得到增强,教研员的自身素养、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教研观念和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都得到进一步转变。2.各类比赛活动方面组织完成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中要求层层推选,严格规范县级大赛赛事流程,共组织89名教师参加了县级课堂教学大赛,其中幼儿教师27名、小学30名、初中21名、高中9名、职教2名。评出县级教学能手40名,其中高中7名,初中8名,小学15名,幼儿园10名。推荐延安市教学能手参赛人员25名,其中高中3名、初中6名、小学12名、学前教育4名,其中乡村学校4人。5人入围省级教学能手大赛,有望取得佳绩。成功举办我县第四届“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全县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在职教师及社会人员积极响应,广泛参与。经过初赛共有23支代表队进入县级大赛,决赛采用现场赛的方式,分小学生组、中学生组和教师组三个组别进行,评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优秀指导教师奖9个,优秀组织单位奖3个,为市级大赛选送作品7个,其中县城关小学、第二小学、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参赛的作品在省级大赛中均取得了佳绩。结合“推普周”主题活动,在长征广场开展了以“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普通话宣传服务活动。活动现场通过设立彩门、悬挂横幅、发放倡议书和宣传物品等方式,为广大居民、出租车、各级各类单位推广使用普通话进行宣传,提高了大家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一个人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成功举办吴起县首届幼儿园保育专业技能大赛。大赛严格按照省、市两级大赛标准实施,力求在公平、公正、公开中赛出真水平。本次大赛共有18名选手参加,比赛分两部分进行,上午为实操项目测试,分入园,进餐,卫生消毒三个环节同时进行,下午为通识知识笔试。大赛评选出城区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基层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奖若干。并为延安市第二届幼儿园保育专业技能大赛选送选手4名,其中城区3名,基层1名。2人在全市县区组取得前三的好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完成省、市各级各类活动比赛9项。一是组织开展了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新秀推选活动,经过县级评选、审核共报29人参加省级评选,其中高中7人、初中学6人、小学7人、学前教育9人;二是组织开展陕西省第十六次优秀教科研论文和成果推选交流活动,共征集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我的教育故事的各类作品122篇;三是组织开展第二届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评选活动,经过县级评选、审核报省级交流展评作品4份;四是组织开展2022年延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共征集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我的教育故事的各类作品83份;五是组织开展2022年延安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六是组织开展“2023中国诗词大会”陕西赛区选手选拔活动;七是组织开展延安市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八是组织开展吴起县第七届中小学(中职)微课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暨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九是组织完成延安市第六批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和延安市第七批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推荐工作,16名教师参与申报参与评选,工作组通过说课、授课、答辩等方式评选,产生并推荐4名老师参与市级名师评定,7名老师参与市级学科带头人评定。3.组织培训方面一年来组织上报培训9项,共计129人次,具体有:省级培训共3次:其中《陕西省教育厅关于举办“新课程、新高考、新评价”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通知》我县高中物理教师1名参会;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关于延期举办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暨STEM教育教研员培训活动的通知》我县派教研室2名相关负责人于9月28日去西安参会;《关于开展陕西省2022年中小学理科教师实验能力培训的通知》我县有45名教师参加。共计48人。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共组织培训5次:其中《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培训》共参会5人;《关于开展2022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笔试科目命题调研的通知》一、二、三中共参会13人。《关于举办“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展示暨学术报告会》我县参会15人;《关于组织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2022年延安、汉中线上中考研讨会的通知》共参会29人;《关于举办“三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讨会的通知》我县共参会11人,市级组织培训参会教师共计73人。延安市教育局组织培训1次:10月9日延安市教育局印发的《延安市教育局关于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专项培训的通知》我县高级中学8人参训。4.课题研究方面组织申报市级规划课题35项,微型课题4项,延安市教研中心审核立项规划课题30项,微型课题2项。省级课题申报5项。4月20、21日,市教研中心陈宁组长带队一行五人,就2019年、2020年立项课题共35项进行评审结题。经过认真评选、审核第一批次通过市级规划课题结题28项,微型课题2项,其余7项待整改第二批次申请结题。11月10、11日,市教研中心任军侠组长带队一行四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2022年度市级第二批次课题结题”现场评审鉴定活动。现场评审鉴定从材料审核、专家提问、现场答辩和课题组汇报四个环节有序进行,共有31项市级规划课题参与了本次鉴定评审,26项通过评审结题,5项待整改重新申请结题。社会经济效益精心组织各类比赛活动,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按照省、市两级大赛标准实施,严格规范县级大赛赛事流程,严格管理工作人员、评委、参赛选手行为,力求在公平、公正、公开中赛出真水平。取得的成绩有:幼儿园保育专业技能大赛2人在全市县区组取得前三的好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奖;课堂教学大赛5人入围省级课堂教学大赛,有望取得佳绩;“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县城关小学、第二小学、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参赛的作品在省级大赛中均取得佳绩。三、存在问题一年来,我室各项工作在县局和市教研中心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研员专业结构不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四、整改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指导及服务职能,加大教研员培训力度,推动我县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下一步打算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抓好班子政治理论学习,坚持集体决策、民主管理,把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勤政廉洁、能够领导我县教研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专刊阅读、文献研究、专业技能技巧提升等形式的业务学习,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研员参加中省市有关课堂建设的相关培训,力争教研员能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3.积极协调解决学科缺乏、队伍老化等问题,加强学科教研员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教研员的教研活动组织能力、学科教学引领能力,构建以学科教研员为中心的教研组织网络,推动园校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4.继续规范和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加强对中省市县级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的全程管理、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计划申报2023年省级规划课题审批立项10项,市级规划课题到期结题35项。5.配合县教科体局认真做好基础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成果的总结、提炼、评审及推广应用工作,举办课堂改革推进会及相关的各类比赛活动。6.组织市县专家和专业教研员对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指导,不断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顽疾。计划2023年完成6所中小学幼儿园常规教学视导任务。7.认真组织好全县中小学各学科参加省市举办的名师精品课展示、学术报告会、教学研讨会及课堂教学策略培训等工作。8.促进“大学区校际联盟”工作扎实落实。依托“大学区”校际联盟,组织县内校际间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活动,选派教研员参加,在进行学习、指导的同时,汲取成功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力争做到县内推广应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