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业务活动1、农膜回收利用方面印制宣传材料并在全县地膜用量大的乡镇、村组开展巡回宣传活动,鼓励农民选用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国标(0.01mm)膜;鼓励农机合作社购置新型膜茬分离的残膜回收机并按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共补贴膜茬分离中小型残膜回收机15台,补贴资金16.74万元;同时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对达标(残膜中茬叶等杂物不超过10%)并集中回收到加工再利用企业的残膜按一定比例折扣后每公斤补贴10元,机械回收残膜163.41吨,折扣后补贴资金86.77万元;对人工捡拾达标(残膜中茬叶等杂物不超过10%)的残膜进行统一回收并按一定比例折扣后由企业按3:1的比例给予兑换新膜,机械回收和人工捡拾的残摸交到加工再利用企后,按折扣后的数量给予每吨5000元补贴。4月份我站联合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在席麻湾镇东高峁村进行农膜机械回收现场演示,现场展示了农膜机械回收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农膜机械回收效率和收益,2022年全县播种面积143.76万亩,覆膜面积达28.22万亩,地膜用量1341.44吨,其中可降解覆膜面积0.08万亩,可降解地膜用量4.80吨,目前已成功回收农膜269吨(其中机械回收163.41吨,人工捡拾105.59吨)。今年引进新型农膜21.0526吨,在全县旱作区推广10000亩;对购置残膜回收机的农户给予7800元---20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大型残膜回收机每台补助2万元,中型残膜回收机每台补助1.2万元,小型残膜回收机每台补助7800元);一方面利用已研发成功的残膜进行机械捡拾,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捡拾地膜,同时在我县农作物覆盖地膜种植面积广的东坑、中山涧、席麻湾等农膜用量大的乡镇设立了7个废膜回收网点,农田地膜清理率达82%以上。回收后的废膜经塑料生产企业分拣、清洗、热熔、加工等程序生产或加工塑料制品和原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2、秸秆循环利用方面据统计,2021年我县秸秆产生量为26.65万吨,可收集量为24.97万吨,收集率达93.69%,利用量为22.53万吨,(秸秆还田利用量为9.91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1.63万吨,燃料化利用量为0.99万吨);同时,完成了17户市场化主体与120农户分散“五料化”工作,实现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21%。3、沼气安全运营监测方面经工作人员排查,从2006年起至2015年,全县共建设养殖小区户用沼气14824座,其中养殖小区83座(1座500m³,其余82座均为100m³),户用沼气14741座。对全县16个镇、8便民服务中心的14741座沼气工程、户用沼气安全和使用情况进行安全排查,经排查发现:因政策性报废3572座(2015年813座,2018年2759座),改变用途5座(3座改水窖,2座改马铃薯窖),目前养殖小区、户用沼气仅有3户在用:其中海则滩镇柳树湾村2户(户用沼气),杨桥畔镇沙石峁村1户(养殖小区)。4、耕地土壤监测方面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制定靖边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技术方案和分类管理办法,有序开展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清单,按照集中连片、易于管理的原则,先后组织6名工作人员先后2次到乡村进行实地土壤取样监测,取得土壤样本14份,及时更新土壤监测数据,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同时根据我县土壤污染信息,严格防控农业环境领域土壤污染,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土地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5、农田残膜排查治理方面积极开展农田残膜监测工作,在天赐湾、小河等8个镇15个村采集土壤样品,根据目前数据检测,已经完成了2个国控点(王渠则针长渠沟村、席麻湾镇席麻湾村)、5个省控点(中山涧镇五道沟村、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五里湾村、天赐湾便民服务中心天赐湾村、海则滩镇杨虎台村、镇靖镇枣刺梁村)农用地土壤污染监测。6、畜禽粪污利用方面为切实提升我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设施装备配套率,畜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经经农业农村局会议研究,项目主要扶持全县规模及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场)10家,其中:生猪规模化养殖场4家,肉牛规模化养殖场3家,规模化养鸡场1家,狐狸场1家,规模化养羊场1家。项目总投资118.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90万元,养殖场户自筹资金28.5万元。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农业、财政、环保部门联合验收合格。截止目前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86%,其中规模场配套率为99.68%,大型规模养殖场配套率达100%。二、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耕地土壤监测方面。为加快农村新能源技术转型升级,搞好耕地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本年度我站完成了2个国控点、5个省控点农用地土壤污染监测,向上级业务部门报送7份土壤监测样品及农产品样品,根据农用地污染类别划定结果,划定全县优先保护类耕地,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鉴定提供依据,并完善了土壤监测数据库。2.沼气安全运营监测方面。以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反三违”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结合农业安全生产“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迎盛会”专项整治、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建设工程安全大核查等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情况,对黄蒿界镇五合村(靖边县科兴野香猪养殖有限公司)、杨桥畔镇阳周村张启军下达《陕西省沼气设施安全问题整改通知单》,责令其在2021年7月22日前根据整改要求自行整改。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由于机构改革,涉及较多的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人员业务不够熟悉,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效率;加之职工年龄比例偏大,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致使部分工作出现青黄不接现象。2、工作经费不充足因机构改革,中、省、市、县上下衔接还不顺畅,目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致使农业监测管理诸多领域工作开展难度大;另外项目持续性不强,一旦停止,面源污染治理各项工作将无法继续开展。整改措施:1.针对地膜污染防治难度大以及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完善的特点,传统技术已不能满足高效回收和完善处理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和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率,加大技术与设备支持。2.提供资金支持和业务培训支持。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欠缺,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3.明确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强化监督管理能力。整合规范各单位现在承担的面源污染管理职能,强化执法监督管理职能,适当赋予管理单位执法权,建议将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纳入环保部门的年终考评科目,便于日常监管。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提高残膜回收利用效率。2023年我站将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资金,鼓励农民选用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国标(0.01mm)膜,计划在各乡镇持续宣传推进利用国标膜;其次与华伟塑业持续合作,推动农膜回收利用后续落地工作,进一步加大本县残膜种植回收利用率;积极向上争取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加大农膜回收机械补贴和人工捡拾残膜补贴,进一步提高我县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率,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2%以上。2.大力推进秸秆循环利用。据统计,2021年全县作物类秸秆产生量266512.09吨,可收集量249726.63吨,其中粮食产生量487369吨;2021年秸秆利用量225278.17吨,“五料化”利用量225352.67吨,市场化主体调入量74.5吨,其中直接还田量99070.43吨,直接还田率39.67%,离田利用量126282.23吨,农户分散离田利用量124319.18吨,市场化主体利用量1963.05吨,综合利用指数0.9,产业化利用能力指数0.01,计划在下一年将持续提高利用指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值增效,力争将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0.21%以上。3.持续提升土壤监测质量。进一步加快农村新能源技术转型升级,提高耕地土壤质量监测工作。继续高质量完成2个国控点、5个省控点农用地土壤污染监测,预计向上级业务部门报送不少于7份土壤监测样品及农产品样品,根据农用地污染类别划定结果,确定全县优先保护类耕地。4.完善沼气安全生产数据填报。2023年继续对14824份沼气安全台账梳理,完善沼气安全生产排查数据填报,继续安排工作人员与各乡镇和便民服务中心沼气管理员对接,对广大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和数据输入,与省市沼气管理单位对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沼气安全动态监测,对在用的户用沼气和养殖小区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张贴安全标识、悬挂安全警示牌、监督沼气用户安全操作等,督促沼气工程规范使用流程,完善安全数据档案,确保沼气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计划在2023年组织本站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省级、市级和县级相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分批次、无遗漏对本站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与办事效率,为更好地做好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