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科技大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 |
住所 | 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来兴平 | |
开办资金 | 311434.8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4708.85万元 | 234933.52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科技大学.公益 | 从业人数 230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0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0年,由于学校领导班子调整,法定代表人由蒋林同志变更为来兴平同志。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推动内涵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一)教育教学质量稳中趋强一是持续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设置,着力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完成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4人次入选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学校成为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二是全面落实“双万计划”,消防工程等10个专业入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列省属高校第2位;5个专业入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等4个专业接受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察,目前通过认证专业13个,位居省属高校第3位,全国高校第20位。新增教育部新工科改革试点专业1个。打造一流课堂,51门专业核心课程和3门公共基础课程参加课程水平评估,做到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点“两个全覆盖”。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会议,出台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加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力度,获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6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新增项目博导11人、硕导31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11个校外实践基地,新聘45位校外专业学位导师。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研究生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1024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32篇,较2019年增长123%。实施“优研计划”,提高生源质量,2021年报考我校研究生达4142人,较上年增幅23.7%,是全国平均增幅的2倍。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853人,较上年增长23.9%,再创历史新高。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学科竞赛参与面达全校本科生50%,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70项,其中国际级30项、国家级152项。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与陕煤集团合作建设的“绿色智慧矿山产业学院”获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全省共8个。(二)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以“12345”学科发展目标为引领,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突出重点”,依托学科高峰计划项目分层分类建设,全力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国家一流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整体提升。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联合攻坚关键领域技术问题,培育“煤炭洁净利用”等5个交叉学科创新团队,打造学科引领新优势。二是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组织19个学科参加全国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申请新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等6个博士和城乡规划学等2个硕士授权学位点,全部顺利通过陕西省学位授权审核。参评学位授权点均通过上一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三是开展学科绩效动态监测。依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指标和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学科建设绩效实时监测,持续加大学科经费投入,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年投入学科建设经费4500万,其中安全学科占比50%。安全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科研经费到款8058万元。学科优势进一步彰显。四是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49篇,较2018年和2019年分别增长133%和38%,热点与高被引论文累计达到107篇。6个学科上榜“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0)”,排名全国第163位、省属高校并列第3位。2020年7月,工程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1月,工程学学科位列全国ESI学科排名第167位,3个月内上升97位。(三)科研工作实现提质增量全年立项纵向科研项目362项。其中获批国家级项目7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其中面上项目22项,青年科学基金36项,联合基金3项,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获批数创历年新高,并实现了后期资助项目零的突破,省级项目获批数量为历年之最。“煤与油型气共生矿区安全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1项,其中一等奖8项。“工业火灾与防爆控制创新团队”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消防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等3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省部级创新团队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3位。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会商进程,副省长赵刚、程福波先后来校考察建设情况。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增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3个,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基地增至24个。(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突破推动学校技术创新向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不断提高服务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科研引领优势、“西部煤炭科技创新创业雁塔联盟”行业合作优势、“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区域服务优势,推动科技硬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先后与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等7家企业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校企、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落实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与陕煤集团、华为、中国电信开展战略合作,发布了智慧矿山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了煤矿智能化研究领域的超前布局。全年实现科研合同经费总额2.86亿元,实际到款2.28亿元,到款经费较2018、2019年分别增长78.1%和13.4%,科研项目总数和到款总经费再创新高。签订横向科研合同746项,到款经费1.77亿元,较2018、2019年分别增长98.88和38.62%。特别是榆林研究院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发挥,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到款近8000万元,占全校横向科研到款比例达45%。以“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明显。2020年完成国家专利转化项目和金额分别为2019年的7倍和5倍。(五)省部共建平台深化拓展成立了西安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西安市应急管理学院,举办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等高层次培训班,参训学员600余名。承担了陕西省以及西安、铜川等地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擦亮了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西科品牌”。文虎教授团队参加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为挽救11名矿工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委省政府向学校发来感谢信,省委书记刘国中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六)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认真做好人才服务,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快速提升。一是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实施办法》《教师行为规范》。强化思想引领,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月和“师德大讲堂”直播活动,举办教职工荣休仪式。积极选树先进典型,获得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个,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二是人才引育环境持续改善。完善了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为引进人才开辟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特别评审副教授12名。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薪资待遇,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批项目数、经费数位居省属高校第4位,其中获批博新计划1项(省属高校共2项)。矿业工程流动站在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综合评估中获“优秀”等级。三是人才引育成效进一步彰显。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层层压实人才引育责任,全年签约引进各类人才60人,新增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7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邓军教授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毕银丽教授获得第二十九届孙越崎能源大奖(全国仅4人获奖)。2019年引进人才,青年基金的首年获批率达到64.3%,比上年提高11.5%。四是强化青年教师培育。2020年获批西部项目等公派国外访学20人,其中高级访学14人。选派教师国内访学、进修、培训90人,赴企业工程(双师)培训、进修194人。五是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煤矿智慧安全与应急管理救援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省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