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服务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地质灾害成因、监测、预防科研工作;地质灾害资料搜集、汇总、保护,地下水动态监测;市级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地灾防治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 |
住所 | 铜川新区正阳路街道斯明街2号中国移动东门 | |
法定代表人 | 蒋爱民 | |
开办资金 | 178.2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自然资源局(铜川市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39万元 | 2130.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在市自然资源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及早安排部署,夯实工作基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前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关于做好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于6月1日组织召开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夯实了各成员单位责任;结合汛后降水情况和往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对全市地质灾害趋势进行研判,印发了《近期铜川市地质灾害趋势研判报告》,为汛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防治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加强巡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市、区县、乡镇、村组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以及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细致摸排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努力降低“预案”外隐患点成灾风险。汛期共开展四级排查巡查25295次,市地环站印发撤离通知3次,全市累计撤离群众941户2822人。全年“平战结合”技术单位共计出动180次,开展应急调查18次,并编制了市级隐患点巡查报告。市地环站全年开展督导检查200余点次,责令各区县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15次。(三)突出人防+技防,提高监测水平。全市204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了群测群防监测人、责任人,发放了“两卡一预案”。铜川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普适型监测设备83个隐患点保持全天候上线状态,实现了“人防+技防”的监测局面,确保被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防可控。同时,针对重点时段强降雨天气,与市气象部门会商研判,及时发布、实时调整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0次。(四)加强培训演练,提高防灾意识。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演练,全年累计宣传培训143场次,参与人员30725人次,发放各类图册、读本、宣传单35558份,开展地质灾害预案演练、临灾避险演练204场次,参与人数9959人,克服困难超额完成了下达的演练90场次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全覆盖。(五)强化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进一步加强值班值守工作,形成了局班子成员带班、各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值班的全员值班工作机制,带班领导、值班领导、值班干部和专职值班员24小时在岗值班,确保了电话无漏听、工作不耽误,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同时,对区县、乡镇、以及群测群防监测员的电话抽查382次,确保各级值守人员和监测员在岗在位。全年值班值守工作平稳有序,没有出现信息迟报、漏报问题。(六)认真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我站对8口地下水井水位进行动态监测。按照要求,对国家级点水位每月测量6次,对省级点水位每月测量3次。对地观2上、地观2下、地观7上的枯水期、丰水期各取样化验1次,并按时向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上报监测信息。二、2022年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科学谋划、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扎实做好全年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安全平稳,连续十九年实现“零伤亡”目标。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监测仪器还不能实现全覆盖,科学监测预警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改进措施:一是运用“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预防模式,使全市重大地质灾害点可防可控。二是邀请专家对地灾防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四、2023年工作计划一是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掌握全市204处地质灾害动态,及时提出监测和防治建议,督促区县对全市204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隐患点进行更新、完善各类信息,按时起草铜川市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二是强化监测预警预报。通过铜川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共享,达到运用“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预防模式,使全市重大地质灾害点可防可控。三是持续落实双“三查”制度。落实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及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制度,针对地质灾害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加强研判;强化对隐患点险情、险段的监测巡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撤离受威胁群众。四是督促区县做好宣传培训演练。汛前邀请专家对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乡镇(街道办)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识别方法、监测方法、避险技能等进行培训;指导区县分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同时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组织开展“防、抢、撤”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受威胁群众的临灾避险能力。五是持续开展“平战结合”支撑体系的建设工作。继续发挥我省专业技术队伍的优势,确保辖区内4个区(县)自然资源局与技术支撑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实现4个区(县)均长期有专业技术人员驻守支撑,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确保汛期4个区(县)都有专业队伍支撑,覆盖率100%。六是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工作。主汛期严格实行三级值班,实行全年24小时值守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及日签到制度。加强对区县、相关部门值班值守工作的检查、抽查,确保值班人员在岗在职、信息渠道畅通。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