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收集保存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档案收集、鉴定、保管,档案资料利用、保护、复制、修复,档案文献数字化处理,档案资料编辑出版发行。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香溪路枣树巷2号 | |
法定代表人 | 邱志华 | |
开办资金 | 22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安康市委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7.91万元 | 279.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安康市档案馆.政务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明显。谋划开展了“档映乡村”工程,纳入了市委深化改革年度事项;命名了第一批3个档案服务试点和7个规范化试点,编制印发了《档映乡村—安康市档案服务乡村振兴印记》画册;召开了全市“档映乡村”示范工程现场会,安排推动镇村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及时启动了全市第二批“档映乡村”工程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档案归集工作成果。全市各级档案馆累计接收脱贫攻坚文书档案357713件、照片档案13459张、录音录像档案35828分钟、实物档案23件;累计接收137个镇办、160个部门共77万条电子目录。(二)高质量完成省对市、市对县(市、区)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第二轮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开展以来,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向市委分管领导汇报争取支持,认真对照各项测评标准,细化分解测评指标,多次召开迎评培训会和阶段性工作协调会,开展了两轮重点档案工作督导指导。9月19日至22日,局馆领导带队,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三个考核组,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10县(市、区)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并及时向省档案局报送了评价意见和问题清单。(三)认真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和数据备份及维护工作。采取“线上预检+现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完成28个单位的现场执法,发出《执法检查提醒函》12份、《执法检查反馈意见书》4份、《执法检查反馈意见表》23份。与延安市档案馆、常州市档案馆和黄陵县档案馆建立了数据异地备份协作关系,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和数据备份,为后期数字化成果安全保管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加快推进档案开放力度和提升服务能力。制定了涉密档案解密工作计划,对满25年的文书档案进行了开放鉴定,并将开放目录在机关网站进行了发布;制定了档案利用管理制度,可提供延时查阅、预约查档、电话查档等服务,年均利用档案量超2000卷/件。(五)强化依法接收档案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市直单位档案接收范围细则》,印发了《关于规范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移交的范围、内容、时限和整理要求,确保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认真做好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工作。加强对全市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等档案资料监督指导力度,加大监管、依法验收接收。(六)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完成了2022年《安康大事记》编写刊登工作;组织开展资政参考供稿工作,《石泉县四次“三反”“五反”运动的经验教训》在第95期《陕西档案资政参考》刊发;扎实开展红色档案资料目录报送工作,及时向省档案馆报送红色档案纸质目录6册共1310条、革命历史资料目录8781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全面完成了11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工作,委托市政务服务大厅受理办理,线上办理事项达100%,一次性办结达80%,全年共办件7件,按时办结率100%;切实加强档案服务企业监督管理,召开了档案服务企业培训会和新增备案档案服务企业见面会。(二)加大档案普法宣传力度。在全市档案工作会上给参会分管领导发放了《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摘编》。开展“宪法宣传周”“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在金州广场举办了档案法治专题展,现场展出档案法专题展板26块,编印发放《档案法》《机关档案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读本,发放档案标志手提袋、档案馆指南等宣传用品,发送档案法治宣传短信2000余条,市档案局馆全体干部职工通过了学法用法考试,全市1500名干部职工参加了中省档案知识竞赛,档案法律法规普及度进一步提升。(三)业务培训提素质。举办安康市档案法治业务培训班一期,同步实行线上直播,全市档案局馆干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直属单位等300余人参加培训。组织全市档案专兼职干部参加国家档案局档案法公益大讲堂、信息化大讲堂以及省级档案法规业务培训班十余期,全市档案局馆干部参训率达100%。全市10名档案干部在省档案学术论文评选中获奖,占获奖名额的三分之一,市档案馆获评优秀组织奖。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保障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新馆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资源共建共享仍有障碍。三是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队伍状况还不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需要。(二)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健全档案工作机制,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二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启动了电子政务OA系统,制定了《市档案馆“十四五”档案信息化规划》,向省档案局申报了2023年数字化资金,向市政府申请了2023年馆藏档案数字化经费,年均预算406万元。三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开展了“业务骨干‘传、帮、带’”工作,通过档案业务“一对一”指导、外出学习“点对点”考察、理论课堂“面对面”培训、业务标准“手把手”答疑等方式营造了“学业务、比技能、强素质、优服务”的工作氛围,建立完善了档案干部培养长效机制。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将始终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部署,围绕中心大局,对标最优最好,强化各项责任落细落实。(一)聚焦短板精准施策。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档案工作,成立市委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党管档案纳入档案工作专项督查内容;认真筹备全市档案工作会议;加大汇报争取力度,全力推进市级综合档案馆迁建项目和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启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二)聚焦主业服务大局。印发《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项目)”档案、专业档案、专题类档案信息化目录库;建立红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数字化资源库。(三)聚焦主责提升服务。推动脱贫攻坚档案数字化共享共用,督促市县档案馆在2023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纸质档案数字化和移交工作;以“档映乡村”第二批试点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镇村档案规范化、服务有效提升,加强日常调研和指导。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