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一)紧盯落实,严肃政务服务工作作风。一是拓宽监管渠道。聘请政务服务效能监督员,召开2022年度座谈会,收集监督员反馈意见建议23条,限时整改,增强监督合力。二是落实跟踪反馈。持续开展跟踪办件,全年已开展跟踪办件434次,总结不足26处并全部改进到位。三是强化巡察督查。建立日巡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优、年考核监督机制,累计通报违规人员52人次,约谈存在问题窗口8个。设置驻厅单位“红黑榜”,共表彰窗口及个人23次,“亮相”典型问题12次。四是提升服务能力。设置人社、社保、审批等业务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咨询、统一受理。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升级拓展大厅办公网络,为大厅运行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保障。(二)建强队伍,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形象。一是推行周晨会制度。各窗口单位首席代表轮值主持,开展到岗检查、学业务理论、总结部署工作,全年召开晨会42次。二是凝聚团队力量。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义写对联、清明缅怀烈士,持续提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组织党员干部赴照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强化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奉献担当意识。三是强化综合素质。开展防疫应急演练,严格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确保大厅运行安全有序。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进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和消防知识培训,邀请党校教授开展政务服务礼仪培训,提升政务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三)开拓创新,叫响政务服务工作品牌。一是创作政务服务微视频。围绕企业及群众高频办理事项,制作发布17期政务服务小课堂系列视频,让办事指南动起来,持续优化企业及群众办事体验。二是开展政务服务“三回访”。对企业群众业务办理效果、体验等进行随机回访,结合反馈问题跟踪问效,今年已完成回访2250件,回访满意率达99%。三是推行周末延时服务。积极落实省、市会议精神,推出高频事项周末延时服务,高频事项窗口通过周末时间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有效缓解“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供需矛盾。四是开展政务服务“四进”活动。以服务群众切身需求为目标,针对农村、社区、企业、商圈不同需求,把“开门服务”变为“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11次,现场办理业务530余件,提供咨询服务1100余次,服务企业群众21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100余份,活动成效被《人民日报》《新华网》《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刊载报道,在全市掀起政务服务下基层活动热潮。二、取得社会效益2022年,中心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在不平凡的年度,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年累计办件103万件,实体大厅办件36万余件,网上办理67万余件,两个大厅运行平稳有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企业群众的认可。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一是解放思想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够,没有完全打开眼界,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提升服务企业群众能力。二是业务整合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跟先进地市差距大,部门间信息系统共享利用率不高。三是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不明显。各项管理制度已经应建尽建,但由于人员隶属和考核管辖等客观原因,奖惩办法不多,管理效果不明显。2.改进措施。一是坚持“走出去、学进来”,外出调研促发展。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的好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拓宽工作思路,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我市政务服务能力。二是不断拓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功能,配合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优化大厅考核制度,积极向市委申请考核指标管辖,推动政务大厅考核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估分考评,进一步提升考核质效。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坚持政务服务“跟党走”,推动政务服务开新局。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认真准确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工作行动和各项落实措施。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向下走”,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政务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活动,把“四进”活动作为推进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指导联系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政务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三是推进政务服务“向上走”,向线上发展。做好“后疫情时代”的政务服务工作,做好部门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各审批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不断拓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功能,配合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推进现场服务“向实走”,优化大厅管理机制。严格执行“3+2”等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倒挂工作绩效,落实奖惩标准,切实有效的推动服务提质、政务增效。同时,积极向市委申请考核指标管辖,推动政务大厅考核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估分考评,进一步提升考核质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