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太白县体育运动学校(县育才中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初中文化课教育、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
住所 | 太白县步行街东段1号 | |
法定代表人 | 贾军 | |
开办资金 | 339.7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太白县教育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63.96万元 | 324.5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根据《条例》相关规定,于2022年9月9日,单位法定代表人由李继焕变更为贾军。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教育改革稳健推进。1.有效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积极开展“作业革命”研究和课后服务工作,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我与双减”主题征文大赛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展评,做到“减”与“增”的有效衔接和“双减”不减质量的辩证统一。2.有效推进“五项管理”。通过扎实宣传、监督,杜绝了学生手机进课堂;通过精心编制作息,保证了学生9小时睡眠;通过强化检查和审核,保证了学生作业量不超90分钟;通过清查和推荐,保证了学生读物正向正能健康。3.有效推进“防近”工作,定期开展视力筛查掌握视力动向,有效控制了我校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二)“五个校园”精心建设。1.建设以“崇文健体,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文化校园。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与“用严格赢得尊重,用质量构筑尊严”的教育文化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与快的比,与高的争,与强的拼”的校园文化。2.建设以“和谐包容,同舟共济”为主题的生态校园。学校将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这一劣势转化为学校人文管理上的优势,全力打造人文领域的生态校园。3.建设以“公正透明,阳光健体”为主题的阳光校园。一方面做好学校党务、政务的公开,让公正透明的阳光洒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做好体校的规定动作,让阳光健体和体育活动遍布校园各个角落,使全体师生在精神层面感受到阳光的抚慰,在体质层面吸收到阳光给予的力量和胸怀。4.建设以“热爱生命,关注健康”为主题的健康校园。结合疫情防控工作,教育引导全体师生践行“热爱生命、淡泊名利、科学饮食、平和心态、注重运动”20字健康箴言,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严从实整治环境卫生,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既让环境健康,更让人群健康。5.建设以“预防为主,警钟长鸣”为主题的安全校园。坚持做好“三个结合”:把安全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防范能力意识;把安全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强化职能部门安全管理效能;把安全教育与排查整改相结合,筑牢校园安全防范堤坝。(三)学校管理持续加强。1.常态化“星级管理”,力促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继续执行教育教学“星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效能。2.严格“终端业绩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终端效果。学期末和学年末都落实教职工“终端业绩考核”的绩效管理奖惩制度,激励教职工完成各项工作绩效目标。3.用问题统领日常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的精准性和稳定性。4.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积极推进“作业革命”和“课后服务”工作。5.规范办学行为,杜绝了有偿补课、乱收费等违规现象,做到了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四)教学工作持续强化。1.强化《教学常规》考核。与奖励性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树模挂钩。2.强化校本研修。坚持用自家的经验解决本校教学工作中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将企业微信作为学校办公、家校联系、课后服务等工作的唯一平台,积极参与“微课大赛”和微电影制作等活动,扎实开展信息技术2.0培训达标工作。4.做好网上晒课活动,15名老师全年共晒课15节,有2人获奖。5.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切磋活动,与市区学校省级教学能手同课异构,效果显著,受到好评。6.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全体教师在“双减”背景下以作业革命为主题,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政史教研组和英语教研组开发的优秀作业案例分获市级一二等奖。(五)素质教育深入推进。1.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重点抓好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大部分学生经历了养成教育体验,学生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2.推进“双减”强化学生体能。重点是利用“双减”政策实施后空出的多余在校时间,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不少于1.5小时。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7.7%。3.推进研学开阔学生视野。我校共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4次300多人次,研学活动内容涉及现代农业设施考察、冰雪体验、生物采集探究等,让学生在课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4.推进“课后服务”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广泛开展体育、艺术、手工等社团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创新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发展了个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六)德育行动有效实施。1.强化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育。2.强化习惯教育,明辨是非,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3.强化时政教育,心系家国,使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和为国分忧的情怀。4.结合重大节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植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在节庆时间,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德育作业,将完成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5.加强对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爱艺术教育,历练学生的劳动本领、生活技能和审美情趣,大力开展研学活动。(七)教育资助工作有效落实。2022年,我校脱贫巩固提升户学生共87人,分别与30名教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在教育资助方面,共有365人次学生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123人次学生享受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284人次学生享受了交通费补助,教育资助政策及资金落实到位。同时,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动员2名濒临辍学的学生返校学习。(八)体育竞训持续加强。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2022年,我校代表宝鸡市在全省青少年滑雪锦标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和女子丙组4×5㎞接力第二名的好成绩。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注册了35人的滑轮队、16人的足球队和26人的摔跤队。并充分利用学校早操和下午专业训练时间进行训练。3.全面加强体育课程。严格落实初中体育周课时不少于3节的规定,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持续强化早操早训成果,确保每生每天在校参与体育活动1.5小时。2022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7.7%。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2年,我校中考再创佳绩:全县特优生共10人,其中育才中学占6人;中考8科有4科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教学质量已连续10年居全县第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校涌现出一批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师资力量持续加强。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还有两位老师与市区学校省级教学能手同课异构,效果显著。体育竞赛方面成绩显著,2022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冰雪特色学校,被陕西省体育局授予陕西省县(区)示范体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队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2.学生教育困难重重。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无从下手,不敢管、不能管、没法管成为学校管理中的痛点和高压点。(二)改进措施。1.在教学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难懂的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帮传带”的建设,多举办教育教学“大练兵”活动,让新进教师多登台,多锻炼,从而增加教师队伍的活力和能动性。2.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四、2023年工作计划。2023年,面对学校责任无限大的安全压力和教学质量下行压力,我们要按照坚持一个“基本点”,突出“两个重点”,完善“三项机制”,突破“四大瓶颈”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开创我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校园安全稳定和谐。(1)强化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夯实日常各个时间节点安全管理责任,确保校园安定有序。(2)确保师生中全年无违法违纪、欺凌、缠访、犯罪等事件。2.教学质量再续佳绩。加大优生培养和学困生转化力度,力争宝中上线1人,定向1名,初三中考综合排名居全县第一、全市进入前30名、山区县名列前3名。非毕业班90%的学科质量处于全县第一。3.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滑轮+越野滑雪训练项目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争进入全省前四位置。摔跤取得全市前三,校园足球取得全县第一。4.校园“三乱”有效杜绝。即杜绝乱收费、乱补课、乱订教辅。5.德育工作实效不断彰显。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体系。6.素质教育有效推进。落实“2+2+2+1”工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每人掌握2项劳动技能、2项生活技能,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技能的培养上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冰雪特色学校,被陕西省体育局授予陕西省县(区)示范体校。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