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3-02-21 14:43
单位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农业科学,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选育、推广农作物和果树良种,研究开发、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
住所 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农业大厦A座
法定代表人 张盈科
开办资金 62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30.77万元 348.73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公益 从业人数  7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市农科院围绕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在品种选育、项目建设、科研管理改革、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现将2022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坚持农业科技创新。“陕西设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设施早春番茄新品种西润2007选育及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取得“简易瓜菜整枝采摘器”等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现了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和快速转化。2.坚持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管理促发展,持续深化专技人员岗位管理改革,结合实际重新修订了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发挥院学术委员会作用,组织委员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前预验收,相互交流指导,强化项目(课题)动态管理,有效提升了项目实施水平和质量。3.坚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今年我院向省科技厅、省联盟、市科技局申报了“春播胡萝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小型精品西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8个项目,其中厅市联动项目、省联盟、中央财政专项高素质农民培训、市级农业专项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等4个项目获批立项,年度新增科研资金145万元。同时,为了加强项目储备能力,今年在院内首次推行院立课题申报,收到项目申报书5份,通过组织答辩和学委会审查,“小杂粮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3个课题获准立项,院自筹科研经费支持课题运行,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4.坚持深化“市农科院科研+”模式服务产业发展。在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建立渭麦9号、10号高产示范点8个,“渭麦9号”以亩产606.1公斤创全国旱薄地亩产新高,单产增幅42.9%,在白水、蒲城、华州建立瓜菜试验示范点5个,“良种+良技”带动当地粮食生产和设施瓜菜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能力,打造标准化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科研示范基地。5.坚持重视人才培养。今年以来,1名同志被评为“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3名同志入选秦创原首批渭南科技专家服务团,5名同志成为市农业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11名同志成为市级科技特派员。采取荣誉激励和成果奖励相结合,抓人才树典型强队伍,实行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并举,建立起健康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6.坚持对外合作交流。今年我院被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授予“先进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联盟、省标准化处、省种子站、省小麦体系、渭师院、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单位来院调研交流工作十余次,和省杂交油菜中心合作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秦豆220”今年通过了省审,我院被列为省大豆区试验点、省“吨半田”试验示范点。通过持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申报实施中省大项目机会,促进了人才培养,提升了科研水平。7.开展科研服务乡村振兴大调研、田间地头科技“小课堂”等“三农”实践活动,重点解决科技人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全年举办“小课堂”18期,召开科技服务乡村振兴调研成果赛讲活动1次,促进科研人员知识大学习、技能大提升,培养科研人员扎根一线的科研精神和服务“三农”的实战能力。二、取得的社会效益1.深入农村农户、企业基地,发挥科研人员专业优势,围绕我市小麦、玉米、设施瓜菜、冬枣等粮食主产和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6份,举办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及培训十余次,展示新品种数百个,新技术数十项,解决了生产中甜瓜死苗、种苗场细菌性果斑病、立架棚小型西瓜裂瓜等应急问题,把政策、知识、技能、产品、信息送到了田间地头、农民手中。2.深入推进“市农科院科研+”模式,加大对群众急需、生产实用技术成果的征集、集成和推广,在标准化示范基地展示“适栽品种、绿色生产、简约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技术,形成了“农科院研发+县级农技部门推广+合作社(种植大户)示范”的市、县、农户“三级”联动科研示范推广体系,年增加经济效益约70万元,提高了对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的服务能力。3.在科研攻关、科技服务、疫情防控中,使党员义务和责任具体化。今年我院共11个小麦品种、9个玉米品种参加了省区试、科企联合体试验和省品比试验,参试品种数量居全省农科院(所)第一,其中旱地小麦9个、水地小麦2个、玉米9个。南繁育种顺利开展,成功争取到省大豆区试试验。开展“科技壮苗”促弱转壮技术服务,联合市气象局向全市3000余种植大户和农技员提供农业气象服务,指导防灾减灾和农事操作。41名同志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活动400余人次,8名同志深入高风险区执行防控任务20余天,1名同志在卡口执勤月余。今年“三秋”时疫情封控,相关同志主动克服困难,不误农时完成了试验任务,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工作一线。4.组织骨干科技干部,送政策、送良种、送技术到产业一线,深入了解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开展“市农科院科研+”模式推动科研工作和科技服务落地见效,科技春管正当时、科技助力西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5.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高质量发展,今年我们累计组织了6批次683人次农技员培训、200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育,采用实地教学、“走出去、请进来”“线下线上”等多种载体和形式,进一步提升我市农技工作者、一线群众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在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1.科研方面丰产抗病的种质资源材料储备少,栽培技术研究缺乏前瞻性,应用技术集成成果少,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整合,项目申报方面短板明显。2.科技服务方面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农科院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还不凸显。3.管理方面专技人员岗位聘任和管理办法还不完善,存在为了晋升职称搞科研、评聘后“躺平”现象,激励和考核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改进措施:1.加强立项工作不放松。2.在重点项目及新拓展领域方面项目的争取上,还需要再加强总结凝练和多方面协调。3.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好项目实施。4.抓好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持续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种质创新,选育优质丰产抗病新品种(系),深化小麦旱作节水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深化玉米籽粒机收全程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深化设施瓜菜简约机械化应用及生物技术集成与示范,为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积极谋划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把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发现研究项目作为科研项目的三大来源,落实科研、示范、培训、科普四大职能,采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农机农艺相结合、科研教育相结合的四项措施,突出重点项目的牵动、引领效应,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以项目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3.推动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依托省小麦、玉米、特色蔬菜产业体系,省产业联盟,秦创原平台,渭南旱作专家工作站、西甜瓜专家工作站等,重点突破契合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4.拓宽科技服务渠道,围绕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强优势、补短板、抓特色,深化“市农科院科研+”模式,充分利用体系专家、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专家大院人才资源,加强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的协作,谋划建设产业体系专家智库。提高自有品种、自有技术应用覆盖面,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上水平,科技成果成熟度和转化率明显提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5.提升西甜瓜、水果番茄、胡萝卜、辛辣蔬菜研究水平,聚力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成灾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植物养分管理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究、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助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评为“渭南市科研示范机构”、“渭南市好青年集体”,被授予了“全省品种审定试验规范化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玉米试验示范基地”、“渭南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渭南市旱作农业专家工作站”、“渭南市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渭南市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