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凌示范区> 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杨凌示范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杨凌示范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2-17 15:01
单位名称 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杨凌示范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中小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经营管理、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组织申报与管理、人员培训与管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与示范推广、科技信息发布等工作/负责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组织与管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认定与管理、协同参与示范推广等工作/负责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遴选、培训和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示范区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农业技术推介与评估等工作。
住所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新桥北路6号
法定代表人 柴小刚
开办资金 1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62.91万元 400.1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中心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目标,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培育、技术转移、农业科技培训、科技(火炬)统计和农高会专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一)强化企业服务能力,企业培育亮点纷呈全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按照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强企业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培育迈向新台阶。1.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一是组织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宣讲会3场次,宣讲各类科技型企业申报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以及操作流程方面的内容,有效扩大了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和申报流程的知晓率和覆盖面,有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二是组织专人对申报高企的20家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和政策答疑,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成果管理及转化、科研项目专项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进行建档辅导,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着力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申报通过率。三是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根据各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向符合条件企业进行政策精准推送,提高企业申报通过率,推动企业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申报)企业精准推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小企业同比增长率超过50%,推荐的省级瞪羚企业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数量较去年翻番。2.完善梯次培育机制,科技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入库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路径,形成“技术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年招引培育创业团队超过1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同比增长58%;发展认定示范区级高企17家,是去年的近3倍;认定示范区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较去年增加2家;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同比增长26%;认定省级瞪羚(潜在)企业8家,较去年翻一番。3.积极落实惠企政策,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开展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调查,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推送企业融资需求,为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架起沟通桥梁,促进科技型企业新增贷款5.28亿元。协同财税等部门,积极主动靠前落实科技型企业奖补和税收优惠政策。全年为科技型企业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认定等各类奖补资金979.94万元。各类奖补政策的兑现极大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示范区企业2021年度备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45亿元,同比增长68.75%,为企业减免税金超过5200万元。(二)依托秦创原农业板块,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认真组织科技奖提名推荐。认真筛选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提名,做好资料审查、材料补充和组织答辩等服务工作。2022年推荐区内27个优秀科技成果参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中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累计达到489项。二是积极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宣讲技术转移认定登记相关政策,挖掘农业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精准指导。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93项,交易总额6.95亿元,同比增长190%。三是深入推进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积极举办全国苹果主产业和陕西秦巴山片区特色产业培训,培训各级科技特派员1171人。开展系统登记备案工作,备案自然人科技特派员558人,法人科特派21家;新认定科技特派员108人,发展法人科特派5家,鼓励其深入农业产业一线,进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服务。荣华种业规范优质小麦品种良繁体系,推广秦油2号、秦优7号等多个长江、黄淮流域的主栽油菜品种,实现了“小种子,大事业”的创业梦想;菲格庄园凭借成熟的无花果产业发展模式,向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输送了无花果产业的“杨凌方案”。(三)完善培训服务体系,扩大培训覆盖能力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立足陕西,面向旱区,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统筹培训资源,打造人才队伍。按照“统合培训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服务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统合区内14家培训机构,根据旱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面向基层农业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等人员,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329场次,培训农民46854人次,遍布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区),截止目前,面向旱区累计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近60万人次。2.强化线上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根据疫情防控实际,创新培训形式,探索开展“杨凌农科”线上培训专栏,结合旱区农作物生长周期,邀请农科专家在线直播,互动解疑,不间断普及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民生产和经营水平。全年开展各类线上农业科技培训202场次,培训农民3.9万余人,点击量累计超过880万次,进一步扩大了“杨凌农科”培训的受众面。3.承办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承办科技部农村中心全国苹果产业骨干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班,来自10个省(区)、155个县区的94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面向陕西省秦巴山片区的67名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特派员和种养殖大户,开展为期150天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科技特派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水平。举办“陕西省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与帮扶县特色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努力提升高新区排名1.强化部门协作,提高统计能力。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工作方法,组织233家企业纳入统计,较去年增长6家。通过线上培训、工作群解答、一对一辅导等多种方式,组织企业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孵化载体、产业集群等按时完成火炬统计、高企统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计报表填报工作,较去年提前半个月左右。同时,按要求完成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跟踪计划统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统计等科技统计工作。2.加强报表审核,确保数据质量。加强企业填报报表的审核工作,对有明显错误或者异常指标,重点关注部分容易理解错误造成漏报、错报的指标,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数据异常原因,协助企业消除警告。联合统计局对入统的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产值和从业人员等重点指标进行了比对,确保企业各个口径的填报数据一致性。形成报表问题审核台账进行销号管理,86家企业各类问题近230多项被退回修改,减少错误警告超过100项,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3.深入分析数据,做好总结提升。根据新版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示范区近两年各指标值情况测算,并积极汇总梳理各项报表数据,发掘统计数据价值,形成《杨凌示范区火炬统计分析报告》,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了解杨凌高新区发展现状,提升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新区排名短板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统计服务能力。2021年度示范区高新区排名127位,较去年提升9位。(五)高质量完成第29届农高会专项工作1.科技成果征集和发布水平逐步提升。以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杨凌农高区专场活动实施为契机,公开征集到来自全国25家涉农高校、5家科研院所、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三年农业领域的1188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550项涉农专利,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面向创业投资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和有关参展商进行发布推介;促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等科教单位与13家省内外科技型企业签订8项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协议,成交额达4.6亿元;杨凌农高区“农业科技金融服务试点”正式揭牌,中国农业银行与区内6家科技企业签署8.4亿元的融资意向协议,组织5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农业产业化项目路演。通过成果的征集、发布、签约、路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2.编制发布“旱区农业技术报告”。组织专家梳理总结我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编写《2022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在“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杨凌农高区专场活动上进行了公开发布,科技部农村中心、示范区管委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领导、企业代表、相关媒体、参展商代表等共100人参加发布会。报告的编制和发布,不仅有利于对我国旱区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提高旱区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管理利用和农业产业投资水平,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也有效扩大了杨凌农科的影响力。3.圆满完成“后稷奖”征集评选工作。圆满完成了第29届农高会“后稷奖”评审工作。组织评审专家委员会对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402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评审,共评出“后稷特别奖”30项、“后稷奖”140项。围绕获奖企业产品或项目创新性的开展了系列宣传推介工作,全方位展示宣传获奖项目,有效扩大获奖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二、存在问题2022年,中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聚焦在企业服务和能力建设方面。一是日常工作与专项工作头绪较多,很多工作疲于应付,不够深入。二是随着科技型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三是陷于具体事务,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谋划的较少,中心对外业务拓展不够。三、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中心将紧紧围绕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整体部署,进一步开拓创新,主动作为,以科技企业培育、技术转移服务、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和对外协作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