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宜君县>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发布时间: 2023-02-17 09:48
单位名称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地质灾害日常防治和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处置的技术支撑
住所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人社大楼701室
法定代表人 刘广科
开办资金 3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预算管理
举办单位 宜君县自然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4万元 34万元
网上名称 宜君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公益 从业人数  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一年来开展工作如下: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为组长的宜君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汛期前,以县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印发了《宜君县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分解落实了相关部门、各乡镇的防治责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了各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56份,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586份,共落实了监测责任人47人,监测人员57人,制定了“防、抢、撤”预案56份,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公示牌56个,突发灾险情时警示标志7个,每个隐患点都有公示牌、有监测人、责任人、有应急预案,做到了责任到人、两卡到户、方案到点、措施到位。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在县城广场摆摊设点进行地灾防治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共设展板7块,悬挂横幅5条,发放宣传资料2300份、发放《防灾知识》宣传读本400份,组织宣传12场次,参与群众18330人次、接受咨询群众达60余人;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参加宜君县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会,系统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和监测基本技能;加大地质灾害演练,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临灾救援演练56场次,参演群众2094人次。通过演练,使群众做到了“四应知”、“四知会”,逐步掌握了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的基础技能。实行责任单位全年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双人双岗双电话值班制,部门相互协作,信息共享,与气象、电信、水务等部门紧密联系,及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预警,落实专人按时上报地质灾害月报表,保障了信息畅通。及早安排乡镇开展辖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明确了防治职责、夯实了责任,将工作落到了实处;深入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和移民搬迁等建设项目工地全面排查检查,做到隐患早发现、早预防、早消除;辖区内灾害点监测人员坚守岗位、积极履职,巡查、排查到位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排查情况,确保安全;加大输油管线巡查,建立了巡查、排查台账,认真填写排查、巡查记录,每月报告排查情况,及时发现整改问题,确保管道不发生水毁、滑坡等造成泄漏问题,确保周边地质环境安全;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和“全面拉网不留死角”的原则,督促指导旅游部门加大地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做到不漏掉一处隐患、不放过一处疑点,加强应急管理;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和地质变化,加强值守,保持通信畅通,落实防治人员,确保汛期游客安全;根据省市开展“平战结合”工作部署,夯实工作责任,落实专人负责,联系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签订了技术支撑协议,成立了“平战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专业技术队伍,确保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技术支撑与应急防治技术支持有机结合。目前,共组织排查巡查720次2160人次,各灾害点基本稳定,输油管线和旅游景区,无险情发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2018年度项目已完成终验,并经县审计局审计;2019年项目已完成初验,正在审计;2020年项目已全部竣工完成初验;2021年项目正在施工中;2022年项目正在施工,已完成65%建设任务。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按照省市关于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定,落实地质灾害评估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完善地质灾害评估备案登记制度,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022年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全面开展。2、地质环境管理工作。2022年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之年,要立足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政治意识,全力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打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攻坚战。一是按照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储备库“全年开放申报、两次集中审核、三年动态滚动”原则,编制1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可研,及时申报项目入库,争取中省市生态修复资金。二是按照《陕西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方案》要求,争取中省资金2800万元,对南塔二期、苦蓿沟-瓦窑沟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已完成项目主体建设任务,正在申请组织初验。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宣传培训,临灾演练、工程治理,提升了广大群众避灾防灾技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解除受威胁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通过对历史造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可降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高和改善土地利用率,恢复原来遭到破坏的土地和生态资源,促进矿区周边和谐稳定发展;有效提升玉华宫景区周边生态环境,带动项目区周边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劳动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有利于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通过清理矿渣堆和废物建筑,覆土还绿后,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面积,恢复土地面积,同时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为区内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安全、良好的环境,为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服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年来,全体干部职工立足新职能、把握新定位、履行新使命,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全面完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大,人员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还需提升,理论业务知识学习不够全面系统,干部职工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开拓意识,不断用新知识、新文化、新思路武装大脑,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大胆开拓,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细化防、抢、撤预案,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2.完成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3.强化措施,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