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市劳动者和企业就业创业提供服务保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企业发展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就失业登记管理和就业动态监测分析;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培训;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齐庆路便民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辛治国 | |
开办资金 | 797.5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72.13万元 | 144.8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铜川市就业促进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7月,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开展业务情况多举措助企纾困,稳定拓展就业岗位。一是搭建企业和求职者供需平台,帮助企业招人用人。依托“春风行动”等活动,多频次、分行业、分岗位举办专场招聘,共征集全市岗位信息6万余个;开展多场抖音直播带岗并通过短视频推送企业及岗位信息。二是开展助企纾困政策解读培训会。邀请全市220家企业370名负责人参训,全面解读相关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三是多渠道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通过“秦云就业”等微信小程序组织线上招聘会,全力保障58家保供企业用工;成立企业复工复产领导小组,进行包抓企业点对点服务,摸排全市用工需求并不间断进行发布;组织人力资源公司开展送人进企活动,累计为60家企业送工170人。多渠道安置援岗,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一是加强返乡人员和农民工就业帮扶。春节前后摸排返乡人员,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台账,准确掌握培训需求、就业情况和创业意向等;建成全省首家零工服务中心,为众多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暖心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开发了“铜川有活儿”线上功能,为零工人员和用工企业提供双向信息对接服务。二是加强困难群体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5478户,帮助21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免费开展技能培训293人;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为更多就业困难群体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11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对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842人次,进一步兜牢了就业底线。三是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全力稳定毕业生就业局势。拨付2022届、2023届校园招聘补贴28.1万元及求职创业补贴26.4万元,开展年度内毕业高校生技能培训150人,创业培训771人,为10家企业52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吸纳补贴10.4万元,为691名大学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588.45万元。大力度支持创业,全力挖掘就业增长潜力。一是发挥创业扶持资金作用,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题。率先在全省将小微企业贴息额度由3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超出300万元部分由市区县财政按照1:1比例分担;7月1日起,个人担保贷款从部分贴息调整为全额贴息,实现了个人免息;积极开展微信+政策宣传模式,大力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创贷机制支持创业》典型案例编入全市重点工作教学示范案例,被中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在全国推广。二是强化创业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优质创业服务。今年共新培育认定创业孵化基地14家,共为其拨付创业孵化补贴510.65万元。三是持续优化创业环境,营造鼓励创业浓厚氛围。成功举办铜川市第五届创业创新大赛,我市两个项目获得参加全国选拔赛的资格;举办铜川市秦创原首批双创导师特聘活动,选聘10名创业导师为铜川创业者面对面一对一开展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导师面对面”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成功举办首期小微企业创业者IYB创业培训班,为32名创业者“充电”;举办为期2个月的“讲述我的创业故事”云分享主题展评活动,充分挖掘典型创业人物及先进事迹,鼓励更多劳动力投身创业大潮。高质量开展培训,不断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模式,“量身”制定技能提升培训套餐,在全市大力实施“点对点”精准培训。目前,共开展企业职工类培训3177人次,就业重点群体培训6819人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目前我市已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21家,共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3262人,其中高级工认定293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是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立“百日督帮”工作推进小组,督帮各区县紧盯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扎实开展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目前全市已实现脱贫家庭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总目标。二是大力支持社区工厂建设发展。积极建议市政府延续社区工厂建设发展优惠补贴政策,将优惠政策延续至2025年12月31日。目前,全市新建社区工厂21家,吸纳就业214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48人,为社区工厂发放各类补贴392.86万元。三是继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开展苏陕专场招聘会2场,提供农村劳动力岗位1654个,开展种植、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类型技能培训115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99人,参训脱贫劳动力占比86.09%。精准化开展服务,优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一是优化提升“铜川云就业”公众号,先后推出“创业者说”“人社小课堂”“铜川有岗”“求职有道”等系列宣传栏目;发放铜川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手册10万余份,开展就业创业专题报道59次,发布各类信息1800余篇次,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知晓度,提高落实率。二是开展人社领导干部“走流程”,加强行风建设。中心领导通过“走流程”,查找政策服务落实中的断点、堵点,建立问题、需求和解决措施三个清单,促进人社服务提档升级。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2022全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2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58人,完成省上任务8800人的115.43%,完成市上任务10000人的101.58%;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47人,完成省上任务4000人的151.1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97人,完成省上任务1500人的153.13%。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5亿元的258%。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996人次,完成目标任务6000人的166.6%。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262人次。存在问题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二是经济下行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三是疫情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冲击较大,创业担保贷款回收管理难度加大。改进措施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培训服务提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大篷车”等各项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招人用人。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强培训补贴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重点群体技能培训质量;根据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和各类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及其他涉农技术培训,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加强产训结合,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和增收致富。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扩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就业援助月、暖心活动等形式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抓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和托底保障工作,对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落实好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积极打造双创平台,发挥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化创业中心等创业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就业增量;实施“归雁计划”和“雁翔铜川行动”,大力扶持返乡创业。2023年度工作计划紧扣“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就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整体稳定。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