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丹凤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业务范围:承担全县种植业新技术服务,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植物检疫,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及施肥技术,各类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公益性职能。 | |
住所 |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城北新街46号 | |
法定代表人 | 黄涛 | |
开办资金 | 108.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丹凤县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30.04万元 | 153.65万元 | |
网上名称 | 丹凤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从业人数 2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安好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工作完成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利用每周一集体学习日,全年共集中学习46次,人均记笔记2.5万字左右,写心得体会4篇,各种考试40余次;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全年共开展讲党课8次,开展微党课17次,推进“三会一课”常态化;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街社区开展主题宣传4次,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二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专题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年共集中学习12次,人均记笔记1万余字,写心得体会2篇;强化宣传教育。提醒干部自重自省自励;做好廉政风险防控。。三是严守纪律规矩,作风建设方面。修订完善了《丹凤县农技中心十项制度》和“三项机制”,严格落实干部按时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和去向公示等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创建“五星级”党支部。二是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三是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三)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年来,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8.3万亩,其中,玉米8万亩,洋芋4万亩,红薯0.8万亩,大豆0.4万亩,茶叶0.6万亩,蔬菜0.2万亩,其他4.3万亩;完成规范间套10.5万亩,完成地膜覆盖4.5万亩,完成垄沟种植8.2万亩,完成马铃薯生态栽培6万亩,完成马铃薯玉米间套高效示范基2.2万亩。1.开展防灾减灾,保障增产增收。一是做好防灾减灾示范。以抗灾救灾为重点,积极开展灾后自救技术服务。通过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工作,最大限度挽回受灾损失,全县种植业挽回经济损失580万元。二是围绕化肥减量增效、骨干品种筛选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农技专项工作,以小麦抗灾强管百日行动为抓手,扎实抓好春耕春播及田间管理工作。在棣花镇巩家湾村、马鞍岭、许家塬建立小麦弱苗转壮示范点3个面积550亩,组织3个机防队30名队员喷防并进行现场指导;在棣花镇巩家湾村建立小麦统防防治示范点200亩;带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2.56万亩;在蔡川镇2个村建立马铃薯统防统治示范点1个150亩;带动各镇办马铃薯统防统治2.1万亩。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田水平。一是紧紧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技术、致富带头人、高标准农田建设、防灾减灾、“一喷三防”“绿色防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技术培训,共培训48场次,培训人数2160人,培训技术到位率达到96%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7%。二是推广“三新”技术。(棣花马鞍岭建立小麦示范点200亩,龙驹街办古城岭建立小麦示范点350亩)细化示范片建设内容,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应用,通过示范展示,带动当地农户应用新技术模式,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升级;三是示范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实施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一年来,通过报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2篇、新闻报道5次,通过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技推广发宣传信息1240条,农情日记32条,利用移动平台发送技术信息65万条,开展线上技术指导服务2500人次,接受电话、微信等各类技术咨询1.55万人次;印发技术明白卡、科技政策等资料3.5万份;覆盖55.6万人次,全力推进了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3.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提升耕地质量。一是抓好示范引领,规范田间试验。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4个,示范面积800亩,促进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二是建立万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示范区2个,千亩核心示范区10个;开展农户施肥调查175户;集成化肥减量技术模式,加快推进肥料新品种、施肥新机具、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粮食作物化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5-10%,经济作物减少10-30%;三是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继续开展田间调查、取土化验、试验示范、配方制定和指导服务等工作,开展采集土样20个,化验237项次;不断更新养分数据,完善施肥方案,集成技术模式,监测施肥效果;四是加快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行动。做好两岭、街坊、黄台、虎头村4个长期耕地质量固定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定期对5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仪进行维护;2022年推广地膜覆盖保墒技术4.8万亩,水肥一体化应用1650亩次,集雨补灌1200亩次,抗旱播种11万亩,定点定时开展土壤墒情监测34次。加大对示范区的扶持力度,一年来共为项目区免费发放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配方肥98.75吨,生物有机菌肥2282.56吨,补贴发放果树、马铃薯专用肥75吨,水溶肥1.95吨。4.开展品种引进示范,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是严格种子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规定,配合市种子部门,对我县3个种子经营门店的6个玉米品种进行抽检,经检测所抽检种子均为合格。完成了马铃薯、玉米种子备案单的审核备案工作,其中完成马铃薯备案22个,57.779万公斤;玉米备案201个,总计4.699万公斤。完成了中南村示范点6个玉米品种转基因筛查,经测试均合格;5.开展植保植检,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全年共调查38次,上报小麦病虫信息报表28期,印发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12500份,小麦麦田化除技术资料5500份。二是全面加强检疫执法工作。共复检各类作物种子673.69127吨,全县复检率达95%以上。其中:马铃薯复检4批次2个品种638吨,玉米种子复检17批次24个品种34.19吨,蔬菜种子17批次86个品种1501.27公斤。三是按时保质保量上报植物检疫月报表。共上报12期。四是建立“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示范点。建立统防统治示范点7个面积1450亩。经做对比调查,不喷药的小麦千粒重34.2克,实施“一喷三防”喷药的小麦千粒重36.7克,千粒重增加了2.5克。折算亩产不喷药的小麦亩产272.4公斤,实施穗期病虫防控的田块亩产305.7公斤,亩增产33.3公斤,亩增产12.1%。(四)开展驻村帮扶,助推乡村振兴。一是驻村帮扶扎实有序。二是长效推进动态监测工作。认真落实县镇各类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开展遍访工作。三是提升助农增收步伐。一年来,多方筹资60余万元购置茶种(籽)2万斤,组织群众50余人通过种茶技术培训,带动农户种植茶叶达3560亩,发展茶叶种植112户;全村发展袋料香菇11户10.6万袋;发展养猪62户,存栏348头;就业创业人数545人(就近就地就业232人、县外省内就业71人、省外务工242人)。户均收入4.8万元,在受疫情影响情况下,全村2022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较上年增长10.06%;四是注重全面发展,彰显特色亮点。争取资金10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造,改善了办公环境;围绕打造美丽乡村目标,争取资金8万元,在梅子洼打造民俗2户,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发展茶叶,带动该地民宿事业发展,更好推进乡村振兴。(五)多方争取项目,保障工作提升。一年来,争取项目工程8个。“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项目”“木耳全程技术培训项目”“农业生产救灾病虫害防控项目”“品种骨干筛选项目”,已完成;“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初步完成,等待验收;“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中;“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已获批。共争取资金583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