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周至县就业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工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协调指导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业务工作。 | |
住所 | 周至县二曲街道石桥路12号 | |
法定代表人 | 魏凯军 | |
开办资金 | 65.1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周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6.42万元 | 52.4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周至县就业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的业务活动。(一)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我们依托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大力推行“培训、输出、维权、创业”四位一体化的工作模式,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强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民工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各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二)就业再就业工作。依据国家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全民创业,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开展就业援助,开发和管理公益性岗位,进行“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审批发放,统计上报城镇新增就业。(三)失业保险工作。依据《失业保险条例》,开展失业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进行企业年检;征缴失业保险基金并进行社会化发放;进行失业人员档案托管,接收灵活就业人员异地转入接续养老保险;为档案托管人员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四)协调指导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协调指导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各镇的年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依托人社信息一体化网络平台,各镇开展相关的职介子系统、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失业登记证等工作;协助各镇做好失业保险、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务工就业情况。举办了线上线下专场脱贫攻坚招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26次,推介就业岗位信息超过5万个,引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通过政策宣传和劳动力资源数据核查,认真梳理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把各项就业帮扶工作做实做细。2021年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45403人,城镇新增就业3776人,登记失业率为3.96%。二是落实就业激励奖补政策情况。将一次性求职补贴、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等可直接享受的就业激励奖补政策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广泛宣传,审批发放脱贫劳动力一次性求职补贴75人共3.75万元。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企业(实体)通过享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积极性,发放3户带贫企业(实体)吸纳就业一次性岗位补贴和就业帮扶车间水电、场地租赁费就业激励奖补资金24.75万元。三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情况。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次召开了联席会议研究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工作,开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数据核实活动。四是公益岗位设置情况。将就业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纳入了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申请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开发了850个乡村振兴公益岗位。对全县的公益性岗位数量进行了专项摸排统计,明确了底数,全县共开发落实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口1851人。五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积极联系相关对口用人单位及时举办各类专项就业招聘会,及时推荐脱贫劳动力就业并提供后续跟踪服务。通过开发乡村公益岗位托底安置,助力社区工厂实现复工复产,吸纳易地搬迁社区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了稳定就业。全县三个“十三五”易地移民搬迁社区471户共2099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为444户共1372人,已实现了就业共981人,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六是苏陕协作方面。组织苏陕劳务协作就业招聘会活动8次。组织了涉及农艺工和家政服务两个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150人,其中脱贫人口91人,已实现脱贫人口就业38人。打造“点对点”农民工返工返岗便捷高效服务,组织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提供专车9次,一站式输送农民工367人(脱贫户87人)赴江苏劳务协作转移就业,并落实了相关补贴。举办了2021年周至县苗木技工技能大赛,评选了10位起挖“金铲铲”和10位修剪“金剪剪”等苗木生产行业技术能手。2021年苏陕协作转移就业1173人,其中脱贫户415人。七是失业保险方面。2021年全年发放失业金654758元,发放318人次;失业补助金发放321246元,发放245人次;2021年1—2月取暖补贴发放14625元。三、存在的问题。一是灵活就业季节性明显,就业缺乏长期稳定性。由于我县农民工依托产业就业,务工收入与农业产业关联度过高,猕猴桃、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季节性过于明显,导致就业缺乏连续性。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动态更新精准化难度大。因我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务工岗位,但这些岗位多为短期性岗位,大多从事阶段性、临时性工作,流动性较大,很难做到务工人员信息及时动态更新,保证数据的持续精准。三是社区工厂、帮扶基地规模小,工业园区少,工厂少,带动就业有限。我县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多是农业产业关联的企业,就业者基本为家庭留守人员,就业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对个人的务工收入和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四、改进措施。(一)围绕延伸拓展产业链,构建稳定就业“新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就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带就业,打造科技农业创新示范园带就业。针对就业缺乏稳定性的现状。我县应该着眼农业产业带就业的长远发展,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质量上下狠功夫,积极打造长、中、短相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做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保证群众有稳定就业的空间格局,有力减少就业状态的快速变化,降低灵活就业的比例,不断提升扩大稳定就业占比。(二)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推动就业监测迈向“新台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动态更新不及时的现状,我县应该在信息互通方面加强联系沟通,通过搭建平台、定期发布信息,加强合作,提高参保企业意识,加强网络筛查,实现资源共享等方式,不断完善健各类劳动力数据信息库,保证信息大数据资源全面准确、共享及时,管理规范有序、统一高效。(三)围绕打造就业载体创新创业,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发展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带就业。加大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的就业政策支持帮扶和服务力度,优化帮扶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来周投资建厂,巩固扩大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其吸纳群众稳定就业能力。采取“群众+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模式,不断延伸就业产业链条,拓展就业空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招聘活动促就业、产业创新稳就业等举措,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脱贫户、就业困难人员、大学毕业生等重点人口的稳就业工作,并强化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全面防范农村劳动力失业明显增多、易地搬迁户就业收入降低等易致贫、返贫风险隐患,全力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