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7-15 11:21
单位名称 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就业创业人员提供相关服务。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就业统计·创业担保贷款。
住所 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28A
法定代表人 梁军
开办资金 228.2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1.75万元 39.0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我中心按照局党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以“民生为本、提质增效、优化服务”为目标,切实转变作风,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全面促进中心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省市考指标全面完成。截止2021年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9810人,完成省考指标的122.93%,完成市考指标的114.15%;城镇登记失业率3.6%。(二)重点任务提前完成。截止2021年12月底,全市发放创业贷款2117笔7.4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5亿元的114%。(三)就业创业惠民政策稳步推进。2021年全年,我市审批一次性创业补贴1181人,核拨资金590.5万元,带动就业5342人;审批2020年度就业困难人员24561人,发放补贴10123.32万元;审核高校毕业生238人,发放补贴113.22万元;审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及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88户5955人,发放补贴1617.63万元;2021年全年审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381户2228人,核拨资金332.6万元;办理《就业创业证》48154人,其中登记就业8896人,登记失业39258人;(四)就业创业品牌建设持续向好。2021年新建信用乡村4个,发放贷款38笔1800万元,累计创建信用乡村60个,累计发放贷款990笔8603万元;新增10家新孵化示范基地(返乡示范创业园区),累计认定及管理的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18家。二、亮点工作及措施(一)紧贴形势任务变化,优化完善就业服务政策。一是优化或制定了《西安市就业援助基地管理办法》《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暂行)》。二是细化了电商平台企业创业服务补贴、困难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企业就业补助、一次性创业补贴”等5项政策措施,为缓冲疫情影响、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就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9810人。(二)紧跟企业群众需求,丰富完善就业创业活动。一是高标准举办“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从业人员训练营”。邀请业内专家为全市75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区)从业人员代表分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运用知识,提升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创新开展“人社就业政策宣传季”活动。借助“微赞”直播平台,线上线下开展人社政策大讲堂10期,为创业者解答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补助、孵化基地、稳岗返还、乐业卡等人社政策,并组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0名在校大学生赴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等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感知活动;三是扎实开展宜居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创建全市宜居社区962个,完成民政部门确定目标任务数962个的100%;创建幸福社区506个,完成目标任务453个的111.69%;四是开展基础工作人员业务提升活动。组织区县开发区200余名就业创业工作经办人员,围绕创业担保贷款操作系统和统计报表、就业补助资金管理等业务开展5期培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三)紧盯难点堵点工作,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一是千方百计整改审计署提出的4865万元贷款存在损失风险问题。中心组织召开全市创业贷款廉政警示会,进一步健全贷款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开展追偿清收专项工作。目前,已完成整改任务,能收尽收贷款173笔1786.55万元。二是多方协调解决小微企业反映贷款难点堵点问题。协调省厅放宽经办银行准入数量,搭建银行与区县经办机构对接平台,依托银行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精准推介贷款政策,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进一步扩就业稳就业。三是推进行政效能为民服务。更新完善了《电子经办手册》政策解读、业务难点、审核要点、系统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制定全市政策、业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四)紧抓党建工作引领,扎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一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促进各项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二是创新文化建设,每月定期开展业务交流知识分享会,通过座谈交流方式提升业务能力,增进团结,构建单位和谐文化。三是全方位提升培训效果,通过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视频培训、专项业务培训以及鼓励中心职工通过购买网络课程开展专业性延伸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三、存在问题(一)信息一体化工作滞后。由于部门业务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没有发挥大数据促进工作的作用。(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仍有部分业务未开发操作系统。(三)部分开发区面临机构改革,政策落实难、工作推动难、群众办事难等问题突出。四、2022年工作思路下一步,中心将结合就业创业工作发展要求,以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为核心,以创新思路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标准化为目标,以创新就业创业活动为载体,以多方位立体化政策宣传为依托,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两创新四提升”。(一)探索精准帮扶机制,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充分激活和发挥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稳定就业的主动作用,探索创新适合我市经济和就业事业发展的就业援助基地,实现就业援助工作从输血方式向造血方式转变。(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大学生创业帮扶模式。以帮扶高校大学生所创办企业为目标,继续开展“大学生创业成长计划计划”,探索整合我市高校孵化基地、全市创业导师资源,提高高校大学生创办企业成活率,提升孵化基地双创服务水平,提升创业导师创业服务能力。(三)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标准化工作,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水平。2022年将全面推进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标准化工作的探索,从身份验证、发放流程、回收代偿等方面拆解细化,做到全市发放标准统一、代偿标准统一、贴息流程统一。(四)推动中心文化建设,提升就业服务队伍能力。通过建设中心图书室,邀请心理学专家授课,持续开展工作人员知识交流分享等方式,建立一支视野开阔,向心凝聚,正能量满满的就业创业队伍。(五)推动“四级四同”,提升就业创业信息一体化水平。全面梳理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建立情况,形成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台账,整体谋划,协调打通壁垒,日拱一卒,努力使就业创业各业务互通互联。(六)推动基础督促检查定期化,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水平。一是加强业务审计检查,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监督审查,加强各区县业务监管,预防违规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大经常化业务督导力度,及时提出问题和改正方法;三是下发督导函、通报,召开现场会等多措并举,调动基础工作积极性。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