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西安市> 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西安市防治骊山滑坡办公室)

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西安市防治骊山滑坡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7-15 10:49
单位名称 西安市地质环境监测站(西安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西安市防治骊山滑坡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监测保障。地热监测·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监测·地质灾害勘查评估与防治·骊山滑坡防治·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应急防治技术研究与宣传培训
住所 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
法定代表人 刘铁铭
开办资金 509.1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9.92万元 245.6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业务活动基本情况(一)西安地热水监测持续开展地下热水井动态监测工作,对城区地热水水位、井口水温、水质进行监测,走访调查开采量和开发利用状况。完成对西安城区及周边区县20处地热井水采样、水质检测工作;前三季度西安地区地热水动态监测工作共计完成地热调查90口、地热水监测150余次,获取有效数据114组;向市政府提供《2021年上半年西安市城区地热水动态监测报告》为行政决策提供监测数据和建议。(二)地质灾害防治1、压紧压实地灾防治主体责任。编制《西安市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及相关部门防灾职责和主要任务,确保了防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汛前完成了群测群防网络信息核查,全市45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00%纳入群测群防2、全面开展地灾隐患调查评价。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常态化巡查调查,对145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完成全市隐患点总数的31.8%。组织开展重点城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详查工作。已完成蓝田县蓝关街办1:1万风险详查,并部署实施鄠邑区蒋村镇、周至县骆峪镇,白鹿塬周边边坡涉及灞桥区红旗、席王、狄寨街办,长安区炮里、魏寨、鸣犊街办,蓝田县焦岱镇、前卫镇、安村镇、孟村镇1:1万地灾风险详查。3、持续巡查,做好地灾防治。1月份制定冬春季地质灾害排查方案,安排3个小组开展常态化排查巡查。3月24日下发《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1年汛前地质灾害排查工作的通知》,组织交通、教育、水务等部门,于3月下旬至4月底持续督导检查区县地灾排查和防灾准备工作。主汛期将工作重心下移,坚持“排查在一线”,以落实镇街、村组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为重点,结合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进展开展排查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汛期累计巡查检查114次,针对发现的问题,向相关区县和作业单位下发整改通报函11次。(三)地质灾害应急1、做好主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汛前进行雨情研判,分析研判年度气象形势。及时更新市、县、镇街、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信息。主汛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双岗制度,保持信息畅通,做好灾险情速报。按照市政府“预报就是命令”工作总要求,对区县镇街、分县局值班情况,撤离人员情况进行检查提醒。针对降雨天气,抽查区县值班室40余次,抽查镇街、隐患点1530余次。截至10月14日,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灾情3起,险情3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2万元,无人员伤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起。2、提前发布预警,及时启动响应。坚持“从以雨情汛情为命令转变为以预报为命令”,将地质灾害三级预警范围细化到镇街,提高了预警信息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平台提前发布预警,叫醒区县、街办、村组三级责任人、监测人,积极防范灾害。入汛以来与市气象局会商44次,发送地灾天气信息100次,65887条。发布全市地灾三级预警23次,短信12094条。9月18日与气象局会商提请市政府批准发布全市地质灾害二级预警,发送短信900余条。提醒各分县局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落实市政府“撤、封、管、停、疏”五项措施要求,配合区县政府做好人员撤离避险,做到隐患点和地灾易发区人员“应撤尽撤”。二级预警期间,全系统各单位协助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撤离受威胁群众11041人。3、做好地灾应急技术支撑。针对各区县发生的灾险情,第一时间派出技术力量赶赴现场,做好地灾应急技术支撑。8月下旬,配合蓝田县“8.19”防汛救灾指挥部,完成了312国道、101省道、九灞路、南张路4条道路沿线的地灾隐患调查,累计派出26个野外调查组95人次,调集移动雨量计10台,多旋翼无人机31架次,地基雷达设备2台次,徒步超过60公里,组织航拍130平方公里,发现隐患84处,及时向公路部门反馈,保障道路抢通。9月至10月份,克服持续强降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先后完成了蓝田县三里镇南王村三组滑坡、韦曲街道华严寺周边滑坡、李家河水库干渠边坡滑坡等10余起重大灾险情应急调查和技术支撑工作,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四)骊山滑坡监测完成骊山滑坡监测水准测量70测段13.0km,获得数据70组;孔内倾斜测量17个,总测深508.5m,获取数据4068个;半自动伸缩计数据290个;平洞三维形变测量12组,获得数据432个。开展人工巡查83次,针对巡查发现局部滑坡隐患,向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送督办函1次,提醒信息30余次,召开协调会3次。对比历年数据分析滑坡变形趋势、存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2021年骊山滑坡监测结果的报告》,为行政决策提供监测数据和建议。(五)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完成2018年综防体系专业监测网络建设(三标段、六标段)项目、临潼骊山等2+4处自动化监测点维护、升级9处自动化监测项目。完成2019年度综防体系24处CORS站建设、12处高精度铁塔视频监控施工,完成141处普适型监测点的建设。完成2021年度综防体系普适型监测项目蓝田、临潼200处监测点建设,所有设备全部接入省市平台。拟定《西安市普适型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及应急处置暂行办法》《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期间预警信息处置方案》,开展自动化监测设备巡检25次,下发通报4次,保障341个普适型监测点监测数据正常传输、及时预警。全时段关注预警信息,记录预警信息450余次,上报有效预警监测点35处。针对监测网络平台(四标段)项目进度缓慢问题,召开10次专题推进会,发送7版修改建议,向建设单位下发督办函,截至10月10日,网络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六)应急防治技术研究与宣传培训现场核查InSAR监测发现的秦岭山区变形迹象14处,完成了2016-2020年、2018-2020年、2020年全市地面沉降卫星监测数据分析。积极筹建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做好地质灾害“一张图”建设,提升地灾防治信息化水平。与市局信息中心加强数据共享,发挥技术优势共同做好全市地灾工作。联合省厅在灞桥区开展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实现了全年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今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3起,险情3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2万元,无人员伤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起。我们对全部灾险情均进行了现场调查,提供调查报告,指导防灾救灾,实现了全年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不断提高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能力;(三)基层防灾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为行政决策提供监测数据和建议;(五)完成骊山滑坡监测和全市地热水监测任务,向市政府提交《关于2021年骊山滑坡监测结果的报告》和《2021年西安市城区地热水动态监测报告》,为行政决策提供监测数据和建议。三、下一步计划2022年,市地环站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局党委安排部署,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支部党建,持续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市局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坚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重要位置,筑牢党员干部廉政思想防线,营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使干部职工创新意识、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强思想保障。二是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细化工作方案,在“防”字上下功夫,做到“五个强化”:强化监测预警、强化值班备勤、强化撒离督导、强化雨后评估、强化技术支撑。发挥技术优势,指导区县科学高效处置地质灾害突发事件。三是持续推进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建设。按照“分级实施、共同推进”的原则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2020年、2021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开展工程治理项目监督指导和检查抽查工作。启动规范申报的标准化流程,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试行)》地方标准颁布实施。提高监测设备在线率,保障普适型监测项目运行。四是加强地质灾害技术保障,服务大西安建设。持续开展骊山形变监测工作,提交2022年度骊山滑坡监测半年报告、年度报告,为地方政府合理预防灾害提供措施建议。持续开展地下热水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推进地热资源统一管理。做好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扩大INSAR卫星监测范围,掌握城区地面沉降发展动态变化趋势,服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编制发布全市半年地质环境报告,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