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志丹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关心下一代教育青少年。 | |
住所 | 志丹县委办公楼 | |
法定代表人 | 康元春 | |
开办资金 | 28.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志丹县委办公室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67万元 | 5.6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我单位遵守《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关工委开展的活动有:一、立足红色优势,传承红色基因,特色教育有亮度(一)组织“五老”宣讲,赓续红色血脉。县关工委按省、市关工委的要求,下发了在全县各中小学校、社区开展“学党史、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全县“五老”纷纷响应,专门组建了12人的“红色记忆”“五老”宣讲团。让他们进学校、进社区,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和社区青少年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刘志丹革命精神。县关工委副主任何启华在延安志丹红都红军小学首场宣讲,作了“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育时代新人”的党史专题辅导,为红军小学的师生上了一堂启智铸魂的德育课,并给该校赠送了20册《刘志丹的故事》红色书籍。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县关工委联合县融媒体,把老红军、老党员请上银幕讲述当年的故事,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爱国情怀;秉承榜样就是力量理念,县关工委将袁继志、牛怀军、张兴耀等多名“五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志丹教育”“红都”杂志及志丹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走访慰问了关工委历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优秀五老同志,希望他们继续发挥余热,积极传达正能量,为推动新时代关心下一代事业高质量发展再做新贡献。(二)开展红色研学,厚植爱党情怀。为充分发挥刘志丹烈士陵园、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保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县关工委联合县教科体局组织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22名“五老”参与的26场基地研学实践活动。在这些革命旧址展馆里同学们看到了先辈们留下的遗迹,感受到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伟大意义,教育同学们追随红色足迹,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有志少年。(三)多种形式展示,传承红色基因。县关工委联合教科体育局、文联开展了“翰墨写初心、丹青颂党恩”青少年书画展赛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书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共收到各类作品202件,评出获奖作品32幅。此外,开展了“学雷锋祭英烈”暨“童诗心语歌百年”的诗歌创作活动;联合文旅局举办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夏日广场文艺演出活动,与党史办联合开展了“与党史同行”——社区和学校赠书促学活动,与文明办联合表彰了120名“红都美少年”,组织召开了“学党史、话重阳”五老骨干座谈会和社区“五老”唱红歌等系列活动,充分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激励和教育青少年“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四)筑牢红色根基,关爱帮扶成长。县关工委精心指导全县的5所红军小学,积极贯彻全国红军小学建校要求,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将红色教育全面融入学校德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开设了少年党史微课堂,创建了少先队“四红”教育和“三爱”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德育活动,坚持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基础养成教育、家校共育、心理健康”为目标的“七项提升”,使“四红”教育与教学深度融合,强化了教师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积极协调帮助2所红军小学和3所幼儿园申报“福至心灵”助学计划,让更多关爱助学项目惠及偏远山村的青少年。二、注重联动协调,凝聚各方优势,社会影响有深度——用心服务,让关爱事业薪火相传。县关工委积极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帮困活动。一是主动作为献爱心。注重发挥重要节日同庆的作用,主动作为,面向城乡的留守儿童、孤儿、残疾、“五失”儿童和困境青少年开展看望慰问活动。二是协调配合送温暖。注重发挥关工委成员单位协同工作的优势,积极与妇联、团委、教科体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单位的合作,先后联合开展了“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播撒人间”“携手送温暖、你我献爱心”“扶智助学让生活更美”等助学助困活动。三是联动社会暖人心。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帮助作用,特别是爱心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慈善组织结对开展“爱心牵手一帮一”活动。共筹措帮扶资金23万余元,看望慰问了450多名困境儿童,为他们做实事、解难事、献爱心。——权益保护,建设法治安全成长环境。各级关工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县关工委组建了“五老”法治报告团,配合公检法司,开展了22场次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普法教育巡讲活动。积极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开展了“法治进校园思想筑防线”活动,为全县各中小学校配备了63名法治副校长,组织政法、司法干警和“五老”法治报告团深入各学校、社区作法治报告、举办模拟法庭12场次,受教育青少年2000余人,举办了中小学生普法书画创作和手抄报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多措并举,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为全面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县关工委在做好思想教育、关爱帮扶、权益维护等工作的同时,还从德育品行、人生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好家风,我行动”教育活动。一是举办了22场次的“德润红都”家风建设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践行科学教子,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促进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二是开展了“好家风·我行动”主题征文活动,共征稿件502篇,择优在红都杂志和县关工委微信工作群宣传。三是督促指导改进了63所家长学校的工作,在全县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四是组织22名“五老”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对网吧开展不定期巡查和监督,严防不良影像对青少年的伤害。五是开展了“弘扬抗疫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观看抗疫英雄事迹,撰写讴歌抗疫英雄文章,择优在《红都》杂志上进行发表。六是开展了校园足球文化育人活动,把足球文化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有更深内涵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一体化生态。目前,全县23所中小学和10所幼儿园被列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其中19所学校获批国家足球特色校,60余支队伍常年参与全县校园足球联赛、杯赛,经常参与训练的青少年有6000余人,足球普及率达到30%。先后被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陕西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校园足球试点县”。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