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土肥技术研究与推广。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商中路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拴曹 | |
开办资金 | 5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5.34万元 | 259.1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该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商洛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强化试验示范研究。一是马铃薯减肥增效示范。分别在商州区牧护关镇秦岭铺村、柞水县红岩寺镇盘龙寺村建立马铃薯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各300亩,共计600亩;二是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示范。制定印发示范方案,在商南县金丝峡镇毕家湾村、过风楼镇县河口村、试马镇毛河村安排示范点3个300亩,其中春播200亩、夏播100亩,坚持统一玉米优良品种、玉米缓控释肥、玉米病虫绿色防控、机耕机播、田间管理“五统一”;三是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综合示范园。制定印发实施方案,今年秋播在洛南县、商南县建立示范园5个点600亩,其中三要镇永坪村200亩、古城镇何村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150亩、保安镇杨庄村50亩、商南县过风楼镇县河口村和试马镇毛河村各100亩;四是食用菌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与商州区盛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11月下旬已播种。2、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一是做好粮食生产技术指导。深入一线指导马铃薯播种、小麦和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推广马铃薯生态栽培42.24万亩,甘薯高效栽培8.55万亩,建立马铃薯—玉米一体化示范基地23.2万亩。应对秋播强秋霖天气,提出提升播种质量技术措施。二是开展技术培训。6月2—8日,前往马铃薯生产基地牧护关镇秦岭铺、红岩寺镇盘龙寺村、石坡镇王村开展技术培训3场,受训180人次。6月中旬邀请省内知名专家5人培训授课,编印教材162本,培训150多人。三是加强农情监测和信息报送。上报周报信息48次,旬报4次,季报、年报6次,12月份建立蔬菜增产保供日报制度。“四情”监测,调查小麦苗情6次、土壤墒情28次、旱情5次、肥料市场行情6次。完成全市冬小麦苗情长势调查系统月报2次,建立今冬明春农资保供调度运行机制,开展市场调查2次。四是粮食产量要素调查测产。开展夏秋粮产量构成因素调查分析,小麦亩产183.6公斤,比上年增加3.2公斤,增长1.78%;油菜亩产109.4公斤,比上年增产16.2公斤,增幅17.38%;8月下旬,确定6个玉米观摩点,会商分析秋粮生产形势。五是指导生产救灾。投资4.5万元,采购尿素15吨,送到洛南、山阳、商州区水毁灾区,派出7名技术人员2次深入商州区大荆、腰市、洪门河、洛南县石门镇灾区调查灾情,分类指导群众。六是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蔬菜生态栽培38.62万亩,蔬菜总产64.64万吨,其中高山蔬菜10.51万亩;发展魔芋8.08万亩、菊芋5万亩、中药材132万亩、天麻5.84万亩、猪苓3.18万亩。3、进化肥减量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做好减肥增效。设置肥效田间试验27个,肥料利用率试验14个,建立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区32个,示范面积5.12万亩,我站建立马铃薯、玉米、小麦肥效试验示范点10个1500亩。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19.47万亩,指导发布作物施肥配方45个,发放施肥建议卡49.56万份。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9%,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公斤以上,减肥增效成效显著。三是高效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9.32万亩,高效新型肥料应用1025吨4.51万亩;有机肥用量18.77万吨(实物),施用面积105.03万亩。四是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蓄水保墒、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技术示范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41.42万亩;推广地膜玉米12.59万亩、地膜马铃薯18.83万亩、垄沟种植65.1万亩、规范间套81.5万亩。五是开展农户施肥调查。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280多户,完成数据资料的审核录入和汇总分析。六是数据库更新管理。指导各县区审核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调查、监测数据,填写过录表,系统数据录入,完善更新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七是肥料登记企业现场考核。我站对山阳县绿隆生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申请企业进行现场考核,抽样2个,还将对另外3家肥料企业开展现场考核和抽样。4、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一是指导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指导实施项目7个,建立技术示范5.12万亩;二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个,建立省级定位监测点33个、市级定位监测点25个,建立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三是做好市级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对上年采集的土壤样品监测结果多次进行市县级审核,录入过录表,建立和更新土壤养分资源数据库。完成了全市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镇安县专题培训《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调查。对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体系、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及时上报省耕保站。六是做好秸秆基料化和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指导。利用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堆沤肥、生产草生食用菌,推广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5、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一是指导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指导实施项目7个,建立技术示范4万亩。二是采样制样。组织开展部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5个、市级25个、耕地质量变更调查监测点385个的采样制样送样,采集土壤样品603。三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完成了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及变动表编制,全市耕地质量等级为6.744等,较上年提高了0.109等。四是做好秸秆基料化和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指导。利用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堆沤肥技术,生产沤肥100万担,使用秸秆3万吨。生产草生食用菌600万袋,秸秆基料化利用300万公斤。6、强化技术服务,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调研指导。5—6月份派出6名技术人员深入7县区调研形成《我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调研报告。二是建立完善食用菌产销信息直报体系,编发食用菌产销信息简报14期。在全市建立监测体系和信息监测直报系统,发布食用菌产销监测信息简报14期。三是组织编写《商洛食用菌》。安排专人负责编写、收集资料,组织编写《商洛食用菌》一书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印发300册。四是组织开展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等申报。申报商洛香菇获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申报了商洛香菇中国农产品协会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消费索引。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成立食用菌协会。我站5名技术人员入选市级食用菌(木耳)专家服务团,举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培训与现场观摩指导活动13次,深入7县区16家食用菌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指导服务。二、取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一是加强耕地保护,质量得到提升。全市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等级为6.45等,较上年提高0.294等。二是食用菌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代料栽培3.88亿袋,鲜品产量38.2万吨,实现产值37.1亿元。其中木耳1.41亿袋,干品产量5600吨,产值5.4亿元。全市重大项目观摩6个食用菌产业项目。三是技术创新有特色。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市级地方技术标准立项1项、专利4项;实施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项目4个,申报下年度项目4个,编写出版《商洛食用菌》。四是人才培养取得成效。引进硕士研究生1人,获省农技推广成果一等奖1人,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表彰1人,晋升正高、高级农艺师各1人、农艺师2人。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存在问题:一是对年轻干部教育培养不够。二是部分技术干部下基层少,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三是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层农技队伍思想认识还不统一,技术储备及技术力量还需进一步整合提升。2、整改措施: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技人员素质提升技术培训活动,促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二是单位制定出台技术研究竞争激励制度,激活干部工作热情与活力。四、下一步工作打算服务市局中心工作。包抓商南县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督查指导。2、强化粮食作物绿色增效集成技术推广,保障粮食安全。集成示范推广关键技术,提高单产,确保产能稳定。3、加强食用菌技术指导服务,推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建立食用菌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完善食用菌产销信息监测直报系统,组织编写《陕西食用菌》。4、示范推广减肥增效技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实施肥效试验,建立减肥增效技术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万亩。5、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开展耕地质量变更调查、监测与评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6、指导蔬菜生产,缓解市场供应不足问题。加强蔬菜生产调研、培训、指导服务。实施茶园土壤环境评价与生态施肥技术研究项目,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产业振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