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子洲县> 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31 17:08
单位名称 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对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和先进经验宣传推广;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落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大任务。
住所 子洲县县委大楼西侧2楼224室
法定代表人 赵发礼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子洲县委宣传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万元 5.15万元
网上名称 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宣传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业务开展情况2021年,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抓基础、建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任务。一是以县、乡、村三级为单元,成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构,并完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淮宁湾所、站试点建设任务;同时建立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制度体系。二是以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为契机,重点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作为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三是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制定了详细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实行每月开展一次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山区留守老人”、志愿防疫、“文明交通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了“行善立德”的志愿服务理念;同时,为迎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制定了《子洲县“提升文明素养、喜迎全运盛会”文明实践行动方案》,并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关于十四运急救、文明观赛宣传、环境整治、文明交通引导等四个志愿服务项目。四是扎实推进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我身边的家风家训”征文比赛,为建设美丽幸福实力子洲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五是开展榆林好人表彰和选送工作。二、取得的主要效益2021年,我中心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精神,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立德铸魂、凝聚人心。全年共举行了大型志愿服务活动12次、小规模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推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在志愿服务工作重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其中柴芳莲与马麟荣获“2021年度榆林市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加佳荣获“岗位学雷锋标兵”。三、存在的问题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发现我单位存在以下不足和缺点,现将简要总结如下:1.因我单位是新成立单位,现有工作人员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并且在学习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并且还存在缺人才、缺资金等困难。2.目前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较少;同时,因我单位所负责工作业务较多,现有实际工作人员较少,在具体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缺乏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案,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以致于多项工作在开展时存在较多问题。四、整改措施1.组织现有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制定培训学习计划,通过集体学习及督促自己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文明实践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业务内容等,拓宽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面,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等,并督促工作人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遇问题多查阅文献,熟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工作更好开展;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到兄弟县学习,借鉴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成熟模式,再结合我县、我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2.在具体开展工作业务时,应先提前规划谋虑,制定相关工作的工作方案,并在方案中制定应急管理措施,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保障各项工作业务顺利完成。五、2022年度工作计划: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新风尚等重点工作,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以及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强化,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面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大任务学习实践科学理论。要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合党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辅导、理论知识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让理论之光照耀前行之路,形成理论指引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生动局面,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托电视广播、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抓住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更真切地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宣传宣讲党的政策。深入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阐释党的大政方针,跟进宣传党的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要精神,让党的最新政策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联合县乡村振兴局、司法局、科协、卫健局、教体局等单位共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普法、义诊等活动,普及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理论、农业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各方面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把个人和小家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诚实劳动、不懈奋斗,用自已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联合妇联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五佳十星评选表彰活动,做好典型选树宣传;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培育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县文联开展传统节日送温暖活动,如“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联合县文广局组织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三下乡志愿活动,即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地方戏曲会演、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传习文学艺术、绘画书法、传统习俗。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联合民政局成立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住、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倡导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大移风易俗正能量宣传,倡导婚嫁新风、文明祭祀,推进殡葬改革,引领好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树新风、易低俗良好氛围,助推文明新风养成。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按照“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总要求,一是以县、乡、村三级为单元,在2022年8月底前完成18个乡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9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二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印发《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出台《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督导考评实施细则》;三是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心发挥好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适时对所、站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运转、阵地设施整合、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指导和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三)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是要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牵头抓总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成立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8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以及18支乡镇志愿服务分队,全县279个行政村至少成立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各志愿服务队建立常态化、分众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机制和规章制度,助推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二是全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谋划和制定具体可行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利用3月5日雷锋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关爱山区留守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全年至少开展2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全年有安排、每月有计划、每周有活动。三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导向,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为着力点,精心谋划设计和推出培育一批接地气、有特色、惠民生、可持续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