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安塞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加强城市管理信息传递系统、处理系统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建立城市管理电子档案。 | |
住所 |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五楼 | |
法定代表人 | 高宏奎 | |
开办资金 | 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安塞区城市管理执法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万元 | 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相关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建设情况安塞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座落在县文化大楼五楼,总投资1300多万元,建筑面积240多平方米,安塞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科级建制,共设有编制8人,临时聘用人员5人。系统建设项目于2012年12月立项,2014年开始启动建设,系统以“设计超前、建设规范、机制领先、管用实用”为总体构想,本着超前设计、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住建部颁发标准和建设导则。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运用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划分万米单元网格,通过信息收集、立案、派遣、处理、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6个环节,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四大建设内容:(1)软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服务器、网络、安全、存储等基础设施及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库平台、安全备份等;(2)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地形图数据、地理编码数据、部(事)件数据等专业数据建设;(3)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标准子系统和拓展子系统建设(包括:领导督办、视频监控、业务短信、部件在线更新、城管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标准化执法、移动执法等。):(4)环境场地建设:包括机房及监督指挥大厅建设。(一)建管范围:安塞区数字城管系统网络覆盖城区4.5平方公里,实施范围为北到高级中学、南到城南朝阳小区、山水龙庭。(二)部件普查和网格划分:综合利用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等新技术按照街道、社区、万米单元网格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把建成区划分为15个责任网格(包含151个万米单元网格)。普查以1:500地形图、卫星遥感图作为底图,将城市部件分为公用设施维护、城管执法、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及其他共七大类71种,共19127(如含线、面部件共20055)个部件。手持“城管通”终端的城市管理监督员在所属的网格内依靠这种精细化、标准化的GIS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工作流程: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监督员上报→受理员受理→值班长立案→派遣员任务派遣→专业部门处置/反馈→派遣员处理反馈→受理员发送核查→值班长结案,并组成了一个闭环的工作流程。(四)信息收集的几种渠道:1、数字城管监督员使用“城管通”在自己的责任网格中进行巡查并上报所发现的问题;2、视频监督员通过实时视频摄像监控进行视频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所在部门进行处置;3、社会公众可通过12319城管热线反应自己所发现的问题;(五)队伍建设:成立安塞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科级建制,共设有编制8人,临时聘用人员5人,并组建执法大队、环卫处管理人员、市政管理人员等共25人从事数字化城管监督员工作,负责案件上报、信息核实和处置结果复核工作。由原有的12319话务员组成数字化城管监督和指挥中心坐席员,负责信息受理、案件录入、甄别立案、指挥派遣和对比结案工作。二、主要功能(一)数据采集器—城管通功能将城市事部件和网格地图输入城管通中,具有位置定位、地图浏览、图片采集、表单填写、录音上报、短信群呼等十多项主要功能。(二)监督指挥功能实时查看监督员在岗情况,存储并播放监督员的巡查轨迹:展现市区范围内案卷的分布情况,实现图表一体的案卷展示。(三)协同办公功能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复核结案六个步骤的正常流转。(四)综合评价功能按照业务数据的处置情况,对管理区域、管理部门、管理岗位进行实时评价,自动生成评价结果。(五)领导督办功能对于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采用不同颜色标示在系统中,进行督办。还可通过“领导通”随时随地的查看各岗位值守情况,查阅考核评价结果。(六)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城管先后完成了115路高清视频监控点、共享公安监控摄像头224路。实现城区无盲点、全覆盖,达到资源共享,节约了独立安装监控摄像头成本,有效降低了政府资金投入。(七)部件实时更新功能当部件发生变化时,对原有部件数据进行修改完善,快速更新。三、2021年运行睛况2021年,共受理城市管理案件1215件。其中:监督员上报687件、媒体反映23件、12319公众举报349件、视频监控156件。部件类543件,事件类672件:已立案1215件,应结案1185件,已结案1067件,结案率为90%。数字化城管的运行,在重要接待、重大活动及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占用人行道等专项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试运行的深入,监督员业务更加熟悉、业务单位处置更加规范、系统运行更为流畅,每天发现、处置、解决的问题将大幅度提升。四、实施效果(一)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数字城管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城市管理发现问题多少没人管,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处理问题是否及时没人管,问题处置到什么程度没人管。做到动态管理和处置高效,形成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机制。系统处置问题的能力强、周期短,极大的提升了管理效率。(二)推动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创建监督和指挥两个“轴心”,将城市的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分开。发现问题由监督中心说了算,落实问题由指挥中心说了算,实现了案件上报—指挥派遣—验收考核的管理流程再造,从而形成城市管理监督与制约互动的新两轴,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管理体制变革,是一种严格科学、精细长效的管理机制。(三)促进部门的协作配合。新模式促进了管理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大城管格局,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条块分割、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体制上的弊端,使城市管理从过去由城管部门一家“独唱”,变为政府领导、城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的“大合唱”。(四)成为政府考核各部门的重要抓手。数字城管新模式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按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置”的原则,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城市管理各部门和单位的履职情况作出准确、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减少了对责任单位履行力评判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活学活用。数字城管运行后,发现数据可明显增加。问题处置可明显缩短,城管部门压力明显增大,可以使管理成本明显下降。一、二道街、城北区、东滩、环城路及公园广场等,县城区重点区域实现全时段监控,大大提高县城管理反应灵敏度,提高县城精细化管理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