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镇安县植保植检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类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植物检疫,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测报,中低产田土壤肥力改良,施肥技术试验和推广。 | |
住所 |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办后街82号 | |
法定代表人 | 邹专 | |
开办资金 | 89.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0.03万元 | 144.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镇安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22次,研究单位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单位正常运行,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一)农技推广工作。围绕“两藏”战略,落实关键增产增效技术推广。一是加强安排部署。成立了农技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镇安县春季田管及春播备耕技术管理意见》等5个指导文件;二是强化物资供应。春秋播期间,坚持一周一调度,盘清农资底数,保障主要农资供应充足;三是指导农业生产。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建良田”等3项农技活动,举办培训班60场次,发布种情4期、苗期墒情3期;四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0.3万亩,田间肥效试验5个,农户施肥调查60户,土壤采样送检70分;五是落实任务指标。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2.6万亩,其中:玉米17.2万亩、小麦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1.6万亩、大豆等其他作物7.8万亩。关键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54.5万亩,配方施肥32万亩、秸秆还田1.5万亩、绿肥种植0.5万亩。(二)植保植检工作。围绕“稳粮增收”,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一是压实防控责任。构建了“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和“县级部门包镇、镇办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制定了《镇安县2021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预报》,发布了病虫情报12期、周报60多期;三是强化物资保障。启动农业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积极筹措防控资金,采购防控药剂和微肥,全县投入病虫害防控资金47万余元,调运发放防治药剂及叶面肥580件;四是落实技术示范。坚持治早、治小,前移防治关口。建立统防统治示范片3500亩。全县小麦病虫害防控处置率90%以上,小麦条锈病防效90%以上,组织开展防控现场会15场次、现场会18场次,指导群众识别病害、合理选药、安全用药、科学施药,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三)种子管理工作。围绕“安全保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一是抓好种子质量前控。落实监督抽查任务,抽样17个,检测合格率100%;二是提升种子备案率。完成农作物种子备案260多单,备案种子24万多公斤,玉米种子备案率达到98%以上;三是落实品试任务。完成省市县春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共9套88个品种;四是骨干品种筛选。建立筛选点3个、示范区1个,面积107.5亩,品种13个。(四)食用菌产业。全县有14镇53个村52个经营主体开展了食用菌生产,有生产企业25家、专业合作社23个、种植大户4个,建成标准化产业园区6个。共发展食用菌834.5142万袋,较去年增加68.7273万袋,带动脱贫户1148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五)支部党建工作。开展主题活动8个,召开专题学习会议26次;干部职工人均撰写学习笔记10000字、心得体会4篇、开展知识测试3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2次,支部委员会9次,党小组会议12次,中心领导班子讲党课8次,开展调研5次,撰写调研报告3篇,民主评议先进个人5人,推选出“两优一先”优秀党员3人。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社会效益:一是开展土样采集、化验、测土配方等工作,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准确“四情”测报,切实把农业灾害受损降低到最低;三是强化种子质量管理,规范种子备案和检疫证书签办,净化农资市场,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四是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完成防治面积50多万亩次,抢救粮食产量0.84万吨。五是优良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农科大8号、正大659等玉米良种增产50万公斤,增幅达到11.5%。2.经济效益:一是开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抢救粮食产量0.84万吨约1500多万元;二是品种试验示范带动全县良种推广,增加经济收益50多万元;三是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垄沟种植、规范间套等技术共75万多亩,增加经济收益1亿多元。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中心业务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技术力量储备不够等问题突显。二是少数职工思想落后,政治站位不高,工作标准不严。三是工作经费与日常业务量不配套,如食用菌产业检查、验收、培训等没有工作经费,影响工作正常开展。五、整改措施。一是针对“人员不足、技术力量储备不够”问题,要强化单位工作摆布梳理,优化岗位设置,做到每个帽子下面都有人,每件工作都有人落实,并积极发扬干部职工“主人翁”精神,利用好专业技术干部一专多能,抓好协同作战。鼓励干部职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专技培训,设立农技大讲堂,共同学习、增进交流,切实解决工作中突出问题。二是针对“政治站位不高,工作标准不严”问题,以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为契机,强化干部职工纪律作风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和信心决心,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新形式下“三农”工作对农技服务的要求上来,为开创农技服务工作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三是针对“工作经费不足”问题,要号召职工节约办公,从用水、用电、用纸等小事做起;要加强与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对接,积极寻求资金支持;财务管理上竟可能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技服务事业之中。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抓好农技推广项目建设。抓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地力监测、地力培肥品种筛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目实施,巩固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2.抓好农业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完成省市考核指标,推广地膜覆盖6万亩,规范间套15万亩,垄沟种植1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2万亩,巩固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3.抓好农情监测和农作物测产。一是农情进行定时监测,充分发挥农业有害生物田间测报及预警系统作用,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控,继续做好2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普查防治,检疫复检率达95%以上;三是完成品种备案和价格监测,品种备案率要达到95%以上;四是完成主要粮食作物面积统计和测产任务。4.抓好农作物良种推广。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全年推广玉米良种17万亩,小麦良种6万亩,马铃薯良种12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5.抓好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加强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伍建设,储备应急防控物资,有效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把病虫草鼠害损失降到5%以下。6.抓好植保新技术新药械引进示范应用。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植保新器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控制农药使用量,实施农药使用零增长计划,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7.抓好其他重点工作。继续抓好支部党建、乡村振兴、信息宣传、机关效能、工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1年被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评为“种子工作先进单位”,被陕西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评为“全省土肥和农业农村环保能源工作先进单位”,被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评为“植保工作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