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咸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2-05-31 09:24
单位名称 咸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管理保障。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体系管理;农村“三变”改革指导服务。
住所 咸阳市秦皇路中段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办公楼四楼
法定代表人 王武练
开办资金 21.2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26万元 16.46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公益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职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1、积极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一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截至目前,全市进入到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的有5263家。二是家庭农场的劳动力结构比较合理。据监测,全市家庭农场劳动力数量为17920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是3.44人(其中家庭成员劳动力11280人,平均每个家庭农场2.14人。雇工劳动力6640人,平均每个家庭农场1.3人)。三是经营耕地以租赁为主,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面积在登记名录中的总面积达43万亩,其中32万亩的耕地来自于土地流转。四是产业类型多元。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种养结合、其他家庭农场。其中,种植业类型的家庭农场3787家、占比为73%,畜牧业类型1007家、占比为21%,种养结合类型家庭农场385家、占比为4.4%,林业类型家庭农场32家、占比为0.21%,渔业类型家庭农场4家、占比为0.11%,其他类型家庭农场48件、占比为1.28%。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业类型家庭农场中,2044家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生产,因此产业发展比较良性。五是经营状况总体较好。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的总值达12.55亿元。六是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21年底全市拥有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8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9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全市进行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有1540户。2、法律法规培训。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家庭农场的宣传培训工作,年内完成1000人次的培训任务。一年来,全市共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家庭农场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1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其中我站受省厅政策法规与改革处委托,在兴平市成功举办了全省示范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共培训200余人,参观了兴平市浩正等三个家庭农场。3、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397家,其中录入平台名录库的156家.承担实施社会化服务项目7个县市,资金总和为1800万。分别为:泾阳县200元;三原县200元;乾县200万元;礼泉县400万元;武功县400万元;兴平市200万元;彬州市200万元。任务面积为18万亩。服务面积70.965万亩次,同比增幅47.34﹪.其中:粮食托管面积为69.765万亩次;果园托管服务面积为1.2万亩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数量约为17.5万户次。同比增幅126.82﹪.全市撂荒地开展农业生产托管面积为0.746万亩。4、加强惠农政策宣传。按照市局安排,抓好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等宣传活动。印发宣传册5000份,印发宣传资料5万份。一年来,全市农经机构通过宣传车、宣传栏、宣传册、张贴宣传标语口号、编写黑板报和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共计印发宣传册4280份,发放宣传资料4.5万份,接待咨询群众2500余人。5、做好农经两刊发行工作。力争使市县农经系统农经刊物发行率达到100%。 我们把《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村财务会计》两刊发行作为农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征订,并积极组织农经业务人员学刊用刊,全市两刊发行率均达到100%。二、取得的效益土地托管,有利于打破原来的沟垄背,实现土地连方成片,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3%-15%;有利于改良土壤,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种子二次包衣、种苗无菌化培植、测土配方、种肥同播、宽幅精播等科学种田措施,每亩每年可增产约100-120斤;有利于推进生资联采直供、机播机收、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每亩可以降低作务和农资成本10%~20%。有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包袱”,节省来回返乡时间和费用,间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从调研和测算的数据来看,托管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增收近200元。另外,农民还可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利润和务工收入。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成本支出。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农场内部规范运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家庭农场内部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还没有具体规定,大部分家庭农场内部运作不规范。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特别是对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发展带来压力,导致发展缓慢。四是小农户全面接受有待加强。因大多数农户存在守旧思想,导致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服务过程中产前信息、产后加工及销售等服务不够。比如: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培训时,个别农户对新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愿接受。四、整改措施1、以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为对象,通过打基础、抓提升、保质量,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创”示范家庭农场活动,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尽快完成2022年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推荐准备工作。2、指导家庭农场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机农一体、产业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和服务质量。3、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家庭农场发展电商务,探索开展会员制销售模式,创新拓展营销渠道。五、下一年工作计划1、无论是“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服务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等哪种组织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处理好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之间的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在各个小农户手中,条块化界畔现状很难打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械化、规模化大田作务,这一方面的减本增效效果难以凸显,计划在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试点。2、强调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素质和指导服务水平。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各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进一步争取上级部门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加强服务主体的培育、规范、提升和引导,加大项目支持的投入力度。顺应时势,紧贴政策导向,重视流入人才的创业创新和当地人员的回流就业,发挥地域产业优势,开创社会化服务工作新局面,推进乡村振兴。3、提升服务主体规范化运营和服务能力,切实加强主体的领头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培育培养,增强服务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利益分配机制的探索、规范和完善。加强信息沟通,切实保障小农户的利益。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