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子长县> 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30 17:04
单位名称 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提供网络技术保障服务;负责大厅审批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及设施的运行管理软件升级,技术培训和日常维护工作;负责审批服务事项代办工作;负责政务服务大厅环境卫生、水电维护、安全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住所 陕西省子长市石窑坪人力资源大厦二楼201室
法定代表人 杨海东
开办资金 27.3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92万元 129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在审批局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以下业务活动:一是2021年开展业务情况。过去的五年,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在子长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理念,以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关键,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较好的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向好发展。(一)许可业务办理情况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9938户,比去年12月底的17665户增长约12.87%,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共受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4321件,办结4315件,办结率99.86%,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195393件。(二)重点业务工作开展具体情况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工作。按照《子长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子政办发〔2021〕40号)要求,完成《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目录》第一批92项的梳理制定工作,具体包括非工程建设领域的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目录50项,工程建设项目领域42项。审慎探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改革,对重大项目审批实施集中许可,并行推进,通过联合踏勘、联合选址等方式将服务前移,成熟性的分批推行“非主审要件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全面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21〕10号)要求,完成梳理并公布了《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涉及直接取消审批5项,审批改为备案5项,实行告知承诺6项,优化审批服务39项。全面探索容缺后补先批后审模式。建立容缺后补许可事项清单,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边补齐材料、边受理审核”,由申请人签署《申请事项资料空缺办理承诺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承办窗口先行受理事项申请,进入审查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告知承诺制清单,创建先批后审模式,坚持“你承诺、我审批,你失信、我撤销”和“谁承诺、谁践诺、谁履职、谁负责”的原则,在申请人根据告知承诺清单作出相应承诺,即在当场或承诺审批时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在决定作出后的6个月内对申请人作出承诺的事项进行抽查,如发现承诺不实,则撤销许可决定,并对申请人的虚假承诺行为进行失信惩戒。二是取得的成效或是效益。全面简政放权推进基层服务能力。下放镇(街道)公共服务事项30项,制定《子长市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图》。将简易审批的村庄建设项目下放委托给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批,同时制定《子长市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小型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适用范围,业务指导及行业监管,切实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设标准化的审批服务体系。按照《子长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子长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服务指南》,重新梳理行政许可一次性告知单20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215项、“一次成型”告知单7项。更新《行政许可权事项目录清单》《子长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事项统计表》,初步构建起事项设定科学、办事流程简便、程序运行高效的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审批改革。打破单项审批禁锢,牢固树立单项为全保障中心服务的理念,破除传统“切块分段”的审批思维模式,进一步理清企业开办、项目审批和企业运营的逻辑关系,推动阶段审批融合,整体审批集成。将不需要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企业,从申请设立到具备一般性经营条件所需办理的所有审批,充分融合,“一次申请,一次受理,一次核查,一次发证”。将需要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企业,推行“企业开办+工程建设+企业运营”的高度集成服务,做到“一张清单列清楚、一个窗口全受理、一扇门内全办结”。三是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改措施。审管协作不够紧密有效。主要表现在审管信息互动共享不够,同各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推送平台进行告知送达和数据共享衔接不畅,线下推送告知不够及时,“信息孤岛”“信息垄断”问题尚未完全破解,审管结合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乏力。“一网通办”进展缓慢。在行政许可业务办理过程中,各类系统专网资源信息不连接、不兼容,导致一个事项需在多个平台进行网上录入,信息重复录入现象严重,不同许可业务办理涉及相关部门的权限层级不同,即使在同一系统内部,也存在政务网络运行上下脱节,不能实施贯通的情况,影响网上审批效率。科技化水平仍然较低。自助服务能力欠缺,在24小时自助专区建设上存在设备数量有限,设施种类单一,自助服务系统流畅性不足的问题。电子证照发展相对迟滞,整体进展缓慢。审批全能人才较为稀缺。懂项目、懂经济、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在重大项目跟踪对接上有些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批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使用发挥欠佳。镇(街道)便民服务站、村级便民服务室发挥不均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能力滞后、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还需继续转变。信用监管不够及时到位。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参与主体错位、越位、缺位现象突出,尚未形成多元共治的理想保障中心面,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缺失,即使查到企业和个体信用存在瑕疵,实践中也没有实现全面惩戒。四是下一步工作计划。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保障中心之年,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工作。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2022年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大局意识和工匠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紧扣政府工作安排,深化“一扇门、一张网、一次办”效能改革,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聚焦民生关键,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工作思路,主要措施如下:(一)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总结取得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纳入“一窗”事项、人员配备、业务受理等标准规范,促进无差别“一窗受理”标准化提升,推动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全覆盖。推进企业群众“就近办”。加强与延安市及各县(区)跨层级、跨地域联动,实现企业群众“就近办”“全市通办”。围绕跨层级受理条件、受理流程、委托事项等重要环节实现突破,让群众在“家门口”办事成为现实。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围绕全链条、跨层级、特殊群体帮办代办等目标任务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基层政务服务队伍。加强审批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政务大厅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坚持把办事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务服务的标尺,进一步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继续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政务服务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配合协调能力。及时将每一项业务的审批结果信息,按部门分类告知监管部门,以便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实施监管,不因审管分离而出现监管工作“空白”现象。加强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工作互动,努力实现审管业务无缝对接与专网工作紧密配合。(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建设。围绕进厅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帮办代办、审批事项“就近办”等关键工作实现突破,大幅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基层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依托市一体化平台推动线下政务大厅和线上政务服务网一套系统办事,加快政务服务移动办理,全面对接实现更多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改造优化市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政务服务自助区服务能力,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智能办理。推进系统融合信息共享。促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成果应用,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手段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并联审批,扩大快速办理范围。(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流程最优的政务服务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对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考核指标要求,明确指标提升方向及标准,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逐项进行梳理,确保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保证清单之外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经营,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顽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