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自然资源监测、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服务。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相关产品制作与服务;拟定省级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体系;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技术研究、科普宣传;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化研发;相关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 |
住所 | 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25号 | |
法定代表人 | 付垒 | |
开办资金 | 3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70.19万元 | 2196.77万元 | |
网上名称 | 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公益一类) | 从业人数 5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单位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工作摘要如下:一、卫星中心技术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搭建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服务云平台,实现省级卫星中心成果共享机制,形成完善的卫星遥感数据产品体系,为建立部、省、市、县(乡)卫星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实现了全省遥感影像数据“季度”覆盖、重点区域“月度”覆盖,建立影像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省级重大专项,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主责主,并辐射带动生态、林业、农业、水利、审计、应急等领域拓展应用。三是已建成西安、宝鸡、渭南、榆林、安康、咸阳、铜川、延安、汉中等9个市级卫星应用节点,并建立常态化数据与技术对接机制,各市级卫星中心根据本地区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相关领域应用,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优质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四是其建设规模、技术力量、服务成效和工作业绩在部2021年度综合评估排名中位列全国31个省级中心的第一方阵,多项工作受到部科技司领导高度肯定和赞扬。五是调研部卫星中心、各省卫星中心、市卫星中心等相关情况,对联动机制、卫星遥感行业应用、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二、应用服务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了秦岭卫星遥感综合监测服务平台,形成以超融合技术为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初步建立数据存储资源和存储架构,提升了数据存储和读取的性能,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二是搭建了陕西省地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集成了地质调查、地源热泵、地质遗迹等专题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汇聚、地质调查业务在线化和智能化数据挖掘,构建了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体系。三是研发了自然资源陕西省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为开展全省卫星数据统筹、管理分发、共享服务提供了开放型窗口。四是开发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三维可视化平台,整合了InSAR、光学、无人机、LiDAR等多源遥感监测数据,形成了在线化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五是开发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遥感综合管理平台,陕西省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遥感综合监管平台,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六是新增硬件设备38台,其中高性能计算服务器13台,存储服务器12台,网络设备3台,安全设备10台。购置了GXL、ATLAS等集群化数据处理软件及GAMMA专业干涉雷达处理软件,数据“汇存管用”能力显著提高。三、数据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一是2021年累计接收全省卫星数据288批、影像共8507景、数据量8850.43GB,新增建(构)筑物、新增线性用地、推填土、光伏用地四类遥感监测图斑88批次,图斑共计18652个。二是利用自然资源陕西省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对卫星原始数据进行入库管理,累计入库891批次,影像19671景,数据量23TB。三是完成了全省2021年季度2米、半年亚米“一版图”生产任务,数据量5635GB。四是结合5个共建单位、9个市级节点、15个横向厅局、25家企业和10所高校的应用需求,依托自然资源陕西省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建立了常态化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卫星影像数据的主动推送和按需共享,全年累计提供影像33563景,数据量约65TB。四、服务主责主业及典型行业应用情况(一)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一是服务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工作。圆满完成了2020年度卫片执法图斑省级审核。常态化支撑全省卫片执法,建立了卫片执法审核-反馈-上报闭环技术体系。按照卫片执法“月清、季核、年评估”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日常图斑审核,并配合省自然资源执法局开展问题图斑督导检查。二是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依托秦岭卫星遥感综合监测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重大专项,积极服务年度变更调查和“三调”建库工作。构建了超融合数据资源湖,实现了数据生产任务智能分配、数据智能生产和信息动态监测,为秦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辅助。三是服务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选取了省内20个重大建设项目作为用途管制监管对象,及时发现用地违法违规问题,提升了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能力和工作效能。四是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了秦岭北麓10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外业调查与信息集成,建立了秦岭北麓矿山生态修复台账。五是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推进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第一、二期建设,完成了汉中、商洛两市雷达遥感隐患识别试点工作,共识别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18处,经外业核查确认46处,隐患识别准确率接近40%。(二)典型行业应用示范一是服务审计工作。开展了3个区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摸清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前后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提供客观依据。二是服务住房与城乡建设工作。开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专项调查整治工作,解译提取102个涉农县(市、区)疑似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图斑4164个,准确获取了堆放点的位置、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研发了核查与整治系统、外业核查APP,对疑似问题图斑进行实地核查、信息采集、拍照取证和综合判定,掌握了全省范围内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底数,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形成“发现-核查-举证-整改-销号”的闭环工作机制,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服务水利工作。为落实陕西省河湖长制工作总体部署,促进陕西省河湖保护治理,开展了全省江河湖库“乱占、乱建、乱堆、乱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基于全省季度2米一版图影像数据,共提取132条重要河流管理保护范围内“四乱”问题图斑2321个。通过季度遥感监测,实时掌握陕西省全域范围内“四乱”问题的新增、治理、恢复等变化情况,为河湖“四乱”问题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四是服务统计工作。对接省统计局投资处,辅助开展全省530处重大投资项目的工程季度遥感监测工作,掌握工程施工建设进度,快速获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表变化、工程进度等信息,服务全省重大工程项目投资统计工作。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借助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形成联合创新体,集中攻克关键技术,共同打造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陕西省地质大数据中心、美丽陕西建设与评估中心等4个科技创新平台。(一)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建设联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高标准建设上合地学遥感中心,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钟自然局长莅临中心指导并揭牌。(二)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建设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自然资源部卫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实施了全省32个区县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及汉中、商洛市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扫面工作,完成了陕北、陕南的综合遥感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共得到112处疑似隐患图斑。(三)陕西省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对接,与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完成了数据收集与处理、地学产品制作、地质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集成、地质业务在线化等工作,搭建了陕西省地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完成“地质云”省级节点接入工作,开通“地质云”行业用户账户337个。“霞客游陕西”荣获2021年数字陕西建设优秀成果。(四)美丽陕西建设与评估中心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单位开展美丽陕西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土壤安全等方面研究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乙级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至2027年1月2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