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川县>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30 11:41
单位名称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创作演出优秀剧目,传统艺术整理加强与保护。国内外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与演出。
住所 延川县延川镇河东街19号
法定代表人 马向军
开办资金 33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万元 4万元
网上名称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政务 从业人数  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单位章程执行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章程执行,单位名称、住所地址、单位性质、单位法人代表均无发生变动,本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仍为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业务范围仍为:宣传国家、省、市、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参与研制产业发展规划;协调组织项目实施、办理经营项目审核报批手续和信息数据上报工作;负责招商和组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负责文物保护项目的相关事宜。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细则执行,资产损益情况正常上报,开办资金未在变更范围之内。没有受奖惩及投诉情况,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未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二、以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如下:一、2021年工作重点(一)统筹谋划,加强非遗保护力度。我中心按照《延川民间剪纸艺术保护规划》《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关于“十四五”时期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挡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组织7名干部进驻7个社区一线,开展非遗挖掘、整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挖掘保护,新公布代表性非遗项目10个,代表性传承人23名,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2个,目前已提交资料。加强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坚持每年组织两次剪纸、布堆花培训班,每次不少于60人,目前累计培训6次,培训人数达460人。(二)助力扶贫,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一是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艺术作品变成优质产品、热销商品,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二是县文化和旅游局与江苏省非遗文创基地共同签署了“延川非遗创研平台--帮扶工坊”战略合作协议、与江南大学签署了“设立延川传统工艺工作站意向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以“品牌创造市场,以产业带动就业”创新帮扶模式,翻开延川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县拥有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7个,拥有员工72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余户103人;推出剪纸、布堆画等各类产品88种,承接订单量达6500件/年,人均收入320-1600/月;开展了培训2次,累计培训686人次。今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的三天之内,7个合作社制作的手工艺品首次亮相文化艺术广场展销活动,成交易额约26万元,不仅为延川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文化元素,也增强了非遗文化爱好者的信心。(三)突出特色,做实非遗文化“三进”活动。一是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坚持每周派遣1名文化志愿者开展1次进校园和下基层服务。刘洁琼、郭如林等一批剪纸、布堆画大师多年来一直义务做剪纸、布堆画辅导老师,培育了一批传统手工艺的新兴力量。将延川剪纸、布堆画及民歌编排成教材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作为试点进行推广,创编秧歌操,作为体操在延川县各个学校普及;二是推进非遗文化进社区。组建延川非遗中心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文化惠民演出,通过文艺惠民演出宣传非遗工作,让非遗进社区、进农村,截止目前已开展了5场,发放传单3000余份,观看群众达2200余人。在郭家塔社区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剪纸活动,活动邀请省、市、县延川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居民讲述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彩魅力并现场剪窗花、“福”字送给社区群众;三是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以“非遗进景区消费促脱贫”为主题,征集剪纸、布堆画、刺绣等作品开展展销展演活动,共计展出各类文创产品21个种类,1200余件。据统计,本次展销活动期间,观展游客累计达1.2万余人次,售出各类文创产品300余件,销售金额6.2万元。经中央广播电视台陕西记者站上传“央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人次。组织4家非遗手工艺合作社全程参与了延安市第二届文传会,累计销售收入13.9万元,线上带货收入3.4万元,延川剪纸省级传承人刘洁琼老师创作的巨幅布堆画作品《黄河之魂》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四)文化引领,推进延川非遗对外交流。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申创了“非遗延川”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挖掘保护成果集中展示,全面推广县域特色传统民俗文化,及时报道最新非遗工作动态和不断加强对外交流。截止目前已发布17期,累计点击量达3.2万余次。二是积极接待西北政法、西安美院、长安大学等多个研学团队来我县参观学习剪纸、布堆画,为我县手工艺人创收1万余元。三是鼓励郭如林、刘洁琼等传承人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延川非遗文化。如郭如林老师从2月份至今,坚持每天2次开展剪纸、布堆花网络直播教学,并为省妇联、市妇联做专题直播教学,累计直播400余场次,受益人员达2万余人次。三、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共计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7个、县级非遗项目15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28名,非遗民俗文化阵地共计21个,从事非遗民俗文化相关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共计6个,正在筹建中的非遗民俗文化项目共计5个。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二是缺少工作经费;三是部分传承人年事过高,抢救性保护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四是环境和市场的急剧改变、资源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整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每年进行1-2次非遗人才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高专业的人才,提高专业记录水平。二是要加强资金保障,要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中省市进一步将非遗保护惠民政策向基层倾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三是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普及力度,鼓励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向群众尤其是传承人、保护区群众传授非遗相关政策、措施,使得人人成为非遗守护传承人。四是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扩大我县非遗传承人队伍。每年进行1-2次研学之旅,带领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外出进行研修培训学习。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工作。(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二是建立资料数据库。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将普查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同时建立影像视频数据库,建立民间文化艺人档案库,征集出版《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扩大我县非遗传承人队伍。四是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宣传工作;鼓励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向群众尤其是传承人、保护区群众传授非遗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人们对非遗工作的知晓率,使得人人成为非遗守护传承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