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专科学历技术应用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学科范围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及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枣园 | |
法定代表人 | 全卫强 | |
开办资金 | 3026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867.11万元 | 10198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公益 | 从业人数 92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安职院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总结如下:一、今年主要工作情况及成效1.高质量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强化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引领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严格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的“四个过硬”“五个到位”和“七个有力”要求,“党委的政治引领力、党总支的政治把关力、党支部的政治组织力”不断增强,机电工程系党总支成功申报省级党建“标杆院系”,石油和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成功申报省级党建“样板支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教育教学体系、部门绩效和干部述职评议考核体系。认真开展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和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退还违规领取工资、津补贴532530.33元,办公用房和业务用房严格按要求进行了整改并调整到位。2.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努力汲取奋进力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读书班1期,专题分享会7次,编印校本教材2本,编写的《带你现场感悟延安精神》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利用“一网两微”全媒体平台发布党史知识54条、新媒体作品34个。完成周转房改造、校园道路破损维修、体育场周边植树等师生热切关注的“急难愁盼”实事104件,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延安日报及省教育厅官网宣传报道17次。3.高质量举行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专题研讨,把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有机融合贯通,在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方面作了扎实的安排部署。建成党建文化红苑,完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包含延安精神8种原生形态)、办学理念和特色育人实践成果。成功举办全国高职院校“百名名师讲党史”总结大会暨“百城百校红歌接力”闭幕活动、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第三届海峡两岸航海文化节歌曲大赛决赛等全国性活动,在全国职教界产生了轰动效应。4.高质量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用,设立课程思政校级教改项目9个,成功申报省级项目6个,《融入延安精神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面拓展“六维”育人工程,完善“六魂”文化育人体系,推广和践行“六融入”劳动教育模式。接续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累计开展文体活动50余场,成功申报全省校园文化成果奖。深入实施入学教育“六个一”工程,落实“3448”延安精神教学育人方案,常态化开展“三德”“三主义”教育,不断丰富特色教育内涵,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高质量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十四五”开局起步。科学编制了《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4项子规划,高质量完成省级“双高”校建设《申报书》和《建设方案》,承接提质培优项目37项、子任务106个。新增康复治疗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专业2个。建成石油工程技术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10门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27项。省级文明校园顺利通过验收,“十个没有”平安校园创建稳步推进,营造了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6.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宣贯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深入推行“校企协同、理实一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校42个专业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专业覆盖面达100%。通过引企驻校、引资入校、订单培养等模式,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大数据、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对接延安当地产业,构建“1+X”证书框架体系,实施课证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三教”改革,培养本土“专家”型教师,打造高水平教学成果,完成46项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获批陕西省职教学会教改项目5项、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1项,申报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区域特色农业专业群教师团队申报了陕西省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7.高质量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办学适应性。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推进中高职衔接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与区域内8所中职学校签订了3+2联合办学协议,与2所中职学校签订3+3合作办学协议,与延川县联合举办职教中心,成立学校中职教育中心第二校区。目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25728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9566人。三所附属中小学应对巨大择校压力实现了平稳招生。今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8.58%。毕业生专升本上线人数152人、上线率达41.6%,再创新高。8.高质量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彰显大学功能。不断强化产学研创新融合,扎根延安开展技术服务,广大师生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技术创新送进生产车间,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难题,助推产业技术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本土”专家,取得了一些在市内外有影响的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杜森有教授荣获延安市“十三五”突出贡献创新成果奖,“畜牧技术”“苹果产业后整理”2个教师团队荣获“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中国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分中心(延安苹果研究院),集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科研力量,入住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为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全年开展惠民服务78场次,培训和指导农民6997人次。持续落实“双百工程”任务,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9.高质量打造全链条办学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育训并举”,大力度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中心成功获批延安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中心,涵盖1至5级109个评价工种。通过订单培训、送技上门等方式,先后承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乡村振兴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等各类培训28期7810人次。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持续打造红色学府,申报了“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托管、代管和中高职衔接办学等方式,积极与县区职教中心合作,为全市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的中职教育创造条件。二、2022年主要工作1.高举类型教育大旗,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入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践行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的类型教育理念,增强办学的适应性。2.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着力推进双高校建设。抓住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双高校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努力使我院靠前进入省级双高校序列,为学院转型升级打好“基础桩”、下好“先手棋”。3.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着力推进三教改革。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引才新路;加大引才、聚才、用才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岗课赛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推进课堂革命,拓展提升办学内涵和品质。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加快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全力打造“红色学府”。强化“五育并举”,用延安精神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擦亮立德树人品牌,推进三全育人。5.狠抓招生就业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加大中高职衔接办学力度,实施3+3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力气提升三年制招生数量。增加定向士官培养专业,实现士官招生规模新突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努力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升。6.推进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各县区职教中心合作,不断巩固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附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从职业教育到优质义务教育、从学历提升到技能培训的“全链条”办学体系,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全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积极贡献。7.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实现高效能治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系”改“院”建制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过程考核,发挥好考核“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加快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推进智慧后勤服务,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延安市十三五突出贡献创新成果奖2.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双百工程”先进单位3.省教育厅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