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气象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社会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区域内气象及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气象资料汇总、传输;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预防;建筑物及其设施防护装置检测;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审查;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和灾害预警发布;其它公共气象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双拥大道3499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维刚 | |
开办资金 | 27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国有全资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529万元 | 127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陕西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气象科技创新,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构建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扎实推动延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2021年主要业务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及工作成效(一)系统谋划“十四五”,提升气象核心事业支撑力一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开门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延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谋篇布局新征程延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组织编制并与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延安“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到2025年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气象工程项目纳入《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工程项目。已签署新一轮市厅合作协议,市局与12个县市区政府签署局县合作协议,启动了防灾减灾示范市、示范县建设。二是以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研究型业务稳步推进。依托“延安市生态·水环境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实验室”,自立科研课题15项,投入经费19.7万元。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点方面进行研究,邀请中国局王春乙研究员来延举办科技讲座1期,筹办《陕西气象》专刊1期,获得中国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科研项目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获批省局重点实验室项目10项。“延安市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监测科技创新团队”获批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三是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气象业务质量全面提升。编制并印发《延安市县级综合业务规范》,组织开展县级综合业务上岗证考试,新增县级综合业务上岗资格19人,新任县级气象台台长2名。在第十二届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斩获7个奖项,获理论团体第1名、强对流临近预报团体第2名。完成了延安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任务。网络安全运行平稳,业务质量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四是聚焦群众需求,促进办实事开新局。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气象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确定287项具体任务,已完成274项,13项长期落实完成。为志丹县王渠村解决“千头猪”养殖项目资金10万元,举办校园科普嘉年华活动、帮助解决农村学生过冬棉衣、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组织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深化“传承红气象、助力红苹果”党建品牌创建。不断完善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建设,编印《延安时期气象事业》画册,配合中国气象局筹办“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主题展、拍摄《国家记忆》—《气象风雨》专辑。(二)凝聚追赶超越合力,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一是财务保障机制落实到位。不断深化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确保离退休人员各项福利待遇按时发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管理和运行监管,统筹处理国家和地方规划、项目、资金等问题。二是项目建设进展快速。新区防灾减灾业务大楼建设项目主体已顺利封顶。完成黄陵、富县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储备2022年中央财政项目,通过省局评审并入库项目4个,中央投资资金共912.7万元。三是防雷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防雷安全执法检查,共抽取检查109家单位并签订《防雷安全告知书》。办理行政审批事项73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达100%。先后2次召开专业气象服务研讨会、推进会,全力推进科技服务工作。四是疫情防控常抓不懈,安全管理有力有序。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加强会议、职工出行管控,落实属地化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强化值班值守纪律和信息保密意识,确保突发事件响应和舆情应对及时到位。荣获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1人荣获延安市政务值守先进个人。(三)气象服务主动及时,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一是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2021年我市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春季的花期冻害、汛期的历史罕见旱灾、10月份的大范围区域性暴雨和冰雹等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全市气象部门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加强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实时跟踪监测,及时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精密监测能力持续提高,13个国家气象站全部建成大型蒸发和自动冻土监测设备,全市区域站多要素占比超过了70%。全年共计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619期,决策服务材料3345期;组织启动应急响应22次,累计应急天数94天。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多次受到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批示。二是成功完成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我局周密安排部署春节、春运、高考等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成功组织服务保障了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现场布设移动气象保障车1台,增设移动气象台1部、移动风廓线雷达1部、便携自动气象站4套、微波辐射计1台。同时采取滚动预报、逐步逼近的预报方式,提供渐进性保障服务,累计制作发布各类专题预报材料89期。三是圆满完成十四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我局积极对标“精彩圆满”,先后编制《延安市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气象保障服务总体工作方案》等13个工作方案,加密布设微波辐射计、6要素气象监测站等多套信息观测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服务系统共制作发布各类服务产品12类,专题预报205期,圆满完成十四运会圣火采集、火炬传递及延安赛区三项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8月27日,中国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来延调研指导工作,对我局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局荣获中国气象局庆祝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优秀集体,一人荣获优秀个人,获省局表彰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12人。四是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市安委会联合开展安全大检查,排除了安全隐患,筑牢了人影安全防线。2021年,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12次,防雹作业39次。针对6-8月份罕见旱灾,协调高性能飞机增雨3架次,高炮火箭增雨100多点次,采取空地联合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旱情得到极大缓解,市委市政府向中国气象局致感谢信,高度评价我局人影抗旱增雨成效。五是部门联动防灾减灾机制完善。全年,负责以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发文件36件次,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7期,与果业、农业部门组织会商2次。与应急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信息共享、预警发布、信息保障、基层共建等方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2021年是锐意拼搏、开拓奋进的一年,经全市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就,我局谋全局、抓重点、强督查、促落实,统筹推进延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二是面对极端复杂的灾害性天气,始终践行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建设,坚决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研发了便携式控温试验箱,获批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1人入选第一批延安“圣地英才”计划,2人获得首批气象骨干人才,1人获得气象优秀青年人才,1人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1人荣获“陕西省气象局十佳青年”称号。四是圆满完成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和十四运等气象保障任务。我局超前谋划部署,组建了最强阵容的预报服务工作专班,精准预报了关键时间节点复杂天气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延安分会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延安系列活动及十四运、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气象保障任务。五是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针对我市严重旱情,特别是6-8月份罕见旱灾,及时协调高性能增雨飞机,采取空地联合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旱情得到极大缓解。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对照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要求,现有区域观测站数量不足,多要素站占比小,难以监测局地、突发的强对流天气。后期将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现有人才队伍与延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还不相匹配,后期将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和技术带头人。三、2022年工作计划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延安气象“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局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从以下方面抓好全局工作。一是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要全力打造吴起、黄陵2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构建气象防灾减灾新格局,全面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二是着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不断提升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继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不断优化民生服务供给。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加强科研合作、技术引进,持续开展核心技术自主攻关,积极推动气象大数据本地化应用,继续推进苹果产业气象保障服务研究。四是着力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提高治理能力。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针对问题和短板,制定“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以“十四五”延安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细化建设任务,系统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