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志丹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

志丹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

发布时间: 2022-05-27 11:10
单位名称 志丹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察保障。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音、放射性物质等排污费征收;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环境保护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培训。
住所 延安市志丹县迎宾大道环保监测监察科技综合楼
法定代表人 王东
开办资金 11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志丹分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8.55万元 20.27万元
网上名称 志丹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公益 从业人数  2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志丹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在市、县生态环境局和市支队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确定的目标,结合志丹县环保工作任务,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认真履行环境执法职能,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一、以作风纪律整顿为抓手,转变工作作风,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我队始终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硬、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执法文明、服务高效、勤政廉洁的环保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做到“三个持续加强”即:持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积极参加由省、市组织的行政执法培训,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通过交叉检查和兄弟单位相互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持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全队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和来陕讲话精神,从思想上再认识,行动中再落实,对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作为常态化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持续加强内部管理。以作风纪律整顿为抓手,严格职工请销假、考勤工作,结合实际对职责分工进行调整,优化工作制度,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不断建设成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一流的执法队伍。二、狠抓环境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一)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坚决做好重点整治工作。按照省、市环境执法工作要求,我队今年重点开展四个专项整治工作。一是油气生态环境大整治工作。狠抓油气开发井场清洁整治、严格固体废物处置监管、深化油气开发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工作,对辖区内7家油气企业和1家危废处置企业实施整治。目前辖区内油井井场总数4012宗、气井井场总数170宗,累计建成清洁井场总数4182宗,建成率100%;二是“三公开一上传”专项整治。对辖区内16家涉水涉危企业下达整治责任清单,明确时限要求完成“三公开一上传”工作,狠抓企业变相偷排、技术偷排、夜间偷排等违法行为;三是污油泥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是对油气企业产生的污油泥和含油沾染物从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整治,辖区内4个采油企业全年排查井场3983宗,累计清理历史掩埋油泥4.28万吨;四是开展废弃井场专项整治。联合县检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各油气开发企业废弃井场和选油站点整治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完成废弃井场整治44个,治理面积121.3亩。(二)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开展保护专项行动。按照分片区的管理模式,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对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一是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深入王窑水库上游杏子河流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并对杏子河流域内企业负责人压实责任、明确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做到位,确保饮用水源区不受到污染;二是开展重点领域及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升专项执法检。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联合河长办、镇政府等部门对县境内河流现状和164处入河排污口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排查,建立了北洛河流域(志丹段)排污口台账,确保入河排污口监管到位;三是开展大气污染环保专项检查。督促完成全县油煤气企业32台燃煤锅炉拆改和27台燃气锅炉低碳燃烧改造工作;与县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联合督查组对辖区内扬尘管控情况进行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10余份;制定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与公安、交通部门整体联动、联合执法,加强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监管工作,对排查出车辆尾气不达标的6台非道路营运车辆责令停止使用,不断改善我县空气质量;四是开展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进行督察检查,对辖区内排查出的9家重点排污单位制定了监督管理措施,确保不造成污染。五是加强噪声查处工作。有计划地对噪声敏感区域内的施工工地采取巡查、突查等方式进行现场监督执法检查,对辖区内涉及建筑施工、装潢、广告制作、五金加工、娱乐场所等行业的企业下发了《关于在中高考期间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通知》,要求居民区附近各建筑施工单位,在高考和中考期间停止施工,各娱乐场所、居民区内加工点等经营网点也要遵守规定,控制音量,减少噪声污染,并加强夜间巡查,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环境。六是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成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单两库”,将“双随机”工作穿插于平时的专项执法检查中,形成笔录130余条,形成了较好的环境守法氛围。今年以来我队共出动709人次,检查企业228家次,共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16起,停产整治1起,查封扣押1起,移送公安机关3起,行政拘留2人,罚款242万元。(三)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动非现场执法高速发展。依托延安市生态环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建立县级网格监管体系,在组建、完善和管理二、三级网格信息、巡检企业信息和网格员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网格长,网格员上下一体、“5+2”“白加黑”随时跟踪防控的监管新局面,执法人员实时监控各类视频、数据,发现问题立即出动,借助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以其视野广、机动性强的优势,逐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勘察效果,全年共进行非现场执法37次,真正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四)强化应急管理,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积极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油气管道、联合站、注水站、危险废物暂存点等运行情况,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因“跑、冒、滴、漏”造成污染事故发生。共检查辖区内污染源单位124家次,共排查油管道4197.7多公里,危险废物暂存点已建成数量44座。加强对日常河重点节假日及汛期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实行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理。(五)重视环境信访处理,维护社会和谐充分发挥“12369”环境投诉热线和“12345”举报平台的作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受理群众投诉,重视对信访案件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信访的动态,及时掌握信访中出现的问题和苗头,通过重点监管、强化执法、重点解决,以预防大规模、大面积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全年共受理环境污染投诉电话举报4件、网络舆情19件,全部及时进行了办理,调查处理率和办结率达100%,确保案件有接访,有调查,有落实。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一支忠诚、廉洁的执法队伍。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教育。一是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注重从思想上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教育,通过党史专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教育和引导环境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二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和研讨,举案说法,以案施教,从思想意识上逐步增强正确行使职权、依法行政的观念,从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上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三是学习贯彻国家生态环境部“环保系统六项禁令”和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制度,认真开展环境监察人员职业操守教育,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抓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较好地树立了全市环境监察队伍的良好形象。四、存在的问题尽管经过全体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境执法队伍相比,与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环境执法工作在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措施还不够得力,工作还不够扎实。(二)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以及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环保执法难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差距还很大。(三)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滞后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业务素质、执法装备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差距。五、2022年工作思路及安排(一)继续抓好环境执法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规范环境执法工作。特别是行政执法案卷、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等方面进行全面统一规范。(二)进一步加强对油气生态环境、“三公开一上传”等重点工作的专项整治,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石油管道环境隐患排查工作,深入推进“双随机〞抽查,加大对辖区重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我县环境安全。(三)继续依托延安市生态环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执法方式,开展非现场执法,以解决工作量大、面宽、人员不足、车辆老化等困难。(四)以强化环境宣传为依托,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利用“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宣传环保新法律、新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企业和群众对环境应急的感性认识,充分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