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塞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保护提供监察保障。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音、放射性物质等排污费征收;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环境保护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培训。 | |
住所 | 延安市安塞县城北区县委党校4楼 | |
法定代表人 | 刘振清 | |
开办资金 | 156.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安塞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0.31万元 | 29.2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安塞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公益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以来我大队在分局的总体布局和安排下,我大队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和目标,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聚焦重点行业,全面开展摸排检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今年以来工作汇报如下:一、2021年环境执法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扎实做好环境信访工作。今年以来致力于环境矛盾纠纷化解,持续加强对重点、难点类信访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的排查梳理,做到超前防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及早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将各类矛盾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二)加强城、镇饮水水源地及延安河排污口的专项执法检查排查。根据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黄河流域延安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延市环发〔2021〕116号)文件精神,由市生态环境局安排部署,建立了由市局副局长、业务科长为包抓领导,流域相关县区交叉排查的工作机制,目前累计出动人员32人次,徒步行走176公里,分别从延河、杏子河、西川河上下游开始排查,对所有通过管道、沟、渠、隧洞等向延河、杏子河、西川河排放污、废水的排污口开展“全口径”排查。共排查出166个入河排污口,其中25个具备监测条件,经监测不达标排口1个,通过制定整改方案,督促整改落实,已整改完毕,圆满完成了市局安排的延河安塞段入河排污口排查任务。(三)“双随机”检查工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不断强化司法联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动态更新管理,截止目前共纳入双随机系统的排污单位共64家,共出动260人次,抽查64家(次)企业,录入64份检查笔录,公开信息64次。(四)组织开展全区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按照市局《关于印发延安市2021年危险废物专项治理及规范化管理督察考核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延市环发〔2021〕99号)的要求。抽调执法人员组成二个排查小组,对我县22家重点和非重点产废和经营企业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和重点做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转移联单制度,做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转移情况调度及信息报送工作。(五)加大油气行业的专项大整治。按照《延安市2021年油煤气生态环境大整治工作方案》《安塞分局2021油气生态环境大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继续督促辖区内11家涉油气开发企业严格执行《延安市油气开发清洁井场建设标准》,强化各井场防护,杜绝“跑、冒、滴、漏”,全力力推进市局要求清洁井场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安塞区共计5家采油企业2562个采油井场,建成清洁井场2155个,共计3家采气企业313个采气井场,建成清洁采气井场个313个,油气清洁井场建成率96.3%,完成38个废弃井场整治任务,采油采气企业共计清理遗留掩埋污油泥累计达14230.68吨。(六)加大城区噪声监管力度。对中高考建设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进行了专项执法执勤检查,严查了夜间施工和工矿企业噪声超标等环境违法行为。我们重点加强了高、中考期间噪声管理,确保广大考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和考试环境,我们组织人员,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项执法检查,出动人员37人次。(七)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1.碧水保卫战(1)是深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全区21条50km以上河流、2个水库划界定标技术方案全部编制完成,界桩、界牌、标示牌全部安装完成。常态化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和“清四乱”活动,不断提升河道水质。(2)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护。我区坚持“控制源头,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强化对王瑶水库和马家沟水库等集中式水源地监管巡查力度,进行了划界定标,完成了水质全分析。将“千吨万人”水源地纳入常规执法检查,建立完善区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和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公开水源地水质、供水厂出水水质及用户龙头水质情况,确保居民饮水安全。2.蓝天保卫战2021年全区优良天数达328天优良天数位居全市前列,(1)扎实开展了扬尘污染治理对全区在建项目建立扬尘治理动态管理清单。6个在建项目,安装了在线视频监控设施;部门管理平台正在申请相关资金,待资金落实后,建立部门监管平台。大力推进清洁供暖。制定了《安塞区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攻坚方案》,规范化开展煤质抽检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燃煤质量,杜绝高硫、高灰煤炭使用。全面排查城区供暖、供气和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情况,其中建城区内21台,7台改造任务已完成;建城区外108台,62台需要进行改造,力争在明年10月底前完成建成区外的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工作。3.净土保卫战(1)加强农用地分类管控。对于详查单元以外的耕地,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的规范要求分析,全部划为优先保护类耕地。经统计,安塞区详查单元外耕地面积为544,536亩。划分成果中耕地面积为561,152.45亩,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为优先保护类,我区无受污染耕地。(2)规范固废处置。2021年度我区共有医疗产废单位33家,网上申报登记2家,共产生感染性废物16544.15kg,损伤性废物5616.95kg,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全部移交延安盛源医疗废物处置公司进行集中处置;工业固废申报产废单位共21家,经营单位4家,共产生危险废物105577.42吨,固体废物353244.13吨,企业危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处置,拉运车辆均安装有GPS,具备在线监控能力。井场建设(八)扎实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县级“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受理系统与市长热线电话系统“12345”平台实现24小时联网运行,实行局、队、站领导带班,工作人员值班,同时做好执法、应急车辆保障。按时上报辖区内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全年未出现迟报、漏报等情况。2021年我区辖区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九)全力做好中、省、市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成立执法领导小组,制定执法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全员出动、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一是建章立制,全力确保处置及时。建立健全信访值班制度,除全局全员实行坐班值班制度,确保人员到位、处置及时。二是协同作战,深入开展自查自纠。三是严防严控,着力抓实信访处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21年以来,经过我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我队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急待加强。二是监管方式方面比较单一,在无人机、在线监测监控设备等科技手段还需要加强,环境执法车辆短缺。三是在部门联合执法、协调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衔接。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末端建设存在短板,网格责任末端落实不到位。四是土壤环境管理起步较晚。土壤环境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及长效监管措施尚不健全,监管工作存有盲区和漏洞。五是环境监管大格局仍需逐步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环保工作大格局还不够牢固,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污染防治机制还需完善。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聚焦油煤气专项整治工作,督促油煤气开发行业企业持续加大清洁井场建设力度,对开采过程中产生废弃泥浆、岩屑等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处置,对钻井废水、压裂返排液、采出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二)进一步完善“双随机抽查”工作。严格落实日常环境监管任务,完善双随机抽查制度,建立污染源动态信息库,确保污染源随机抽查工作做到全覆盖。将污染源随机抽查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现污染源随机抽查信息与行政处罚、违法企业等信息全面公开。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复查,确保企业按要求整改到位,各类污染物达标放。(三)切实做好信访和维稳工作。高度重视群众环境污染投诉工作,依法、及时解决各类环境信访问题,确保信访事件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复。在做好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同时,加强对重点、难点类信访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的排查梳理,做到超前防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及早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将各类矛盾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加严排放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污染治理工艺、设备,减少污染排放浓度和总量。强化饮用水源地监管,做好饮用水源地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开展截污控源、清淤疏浚、面源整治、雨污分流等工作,提升河道生态环境,提高自净能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深化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对存在问题进行现场督办、限期解决,确保流域环境持续改善。(五)全力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紧盯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养殖、挥发有机物污染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提高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深入排查危化品行业风险隐患,从源头减少风险源,切实防控环境风险。(六)是充分发挥智慧环保平台监管作用。继续抓好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实行面对面现场调度指导,明确具体任务指标,督促网格员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履职能力,确保工作成效,提高对超标问题、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和快速处置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网上监管和线下处置作用。督促环保网格员做好生态环境上报工作,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处理,确保把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七)结合机构改革,努力提高环保队伍专业素质。环境综合执法改革已经完成,下一步将按照“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建设,提升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水平。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