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富县> 茶坊街道办事处交道便民服务中心

茶坊街道办事处交道便民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25 11:25
单位名称 茶坊街道办事处交道便民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负责教育发展服务、科普宣传、法律服务、等服务工作;协助开展公共卫生;负责办理民政事务相关工作,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
住所 富县交道街
法定代表人 顾富强
开办资金 350.1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茶坊街道办事处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60万元 435万元
网上名称 茶坊街道办事处交道便民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4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我镇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勠力同心,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奋力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一年来,我们以争资引项为突破,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争资引项力度不断加大。引进延安泰宝种猪繁育基地1个,占地156亩,总投资1亿元。2021年完成投资3021万元,完成了办公楼、职工宿舍楼,院落硬化、绿化以及通往果园的生产道路砂石化,水井、储水池、洗车消毒台、烘干房、储肥池防渗漏设施、无害化处理车间和三栋圈舍(约1.2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已完成,基本达到种畜禽规范养殖标准。引进延安陕农果品加工厂1个,占地10亩,总投资2900万元。2021年已投资900万元,完成了办公楼主体建设及3650平方米厂房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省市资金361万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实施了交道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交道镇街道改造和交道镇政府办公楼修缮项目。争资190万元,建成茹子苗木繁育基地。一年来,我们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坚持苹果主导,稳步提质增效。全镇苹果总面积2.3万亩,其中挂果2.1万亩,2021年预计产量达5.9万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果园管理技术培训16场次,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900余人次;引进和培育新优品种,通过项目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实施完成老园改造2000亩、果园间伐1300亩。年内建成党尧科等3个50亩美丽果园,建成老寨子11亩矮化密植示范园,茹子社区育苗基地1座,新认证有机苹果基地1000亩。通过小冷库建设,增加库容3000吨,累计储能达到4.4万吨。(二)巩固脱贫成果,共享全面小康。一是按照“四个不摘”原则,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落实低收入人口帮扶措施,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易返贫致贫人口,不断强化公益性岗位、“小产业”扶持等短平快措施,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行动态清零,严防规模性返贫风险。二是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全面回访排查整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排查整改“回头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百日行动”问题排查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摸排,共认领反馈问题13批次68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开展防返贫宣传、筛查摸排工作,通过镇村干部走访排查,发现符合条件的新增监测对象6户21人,均落实了镇级领导包抓,纳入了低保。三是推进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发放产业扶持资金221户735人35.359万元;脱贫家庭享受残疾补助113人、低保97户261人、兜底保障8户13人、特困供养15人、低收入户1户2人;落实教育帮扶政策111户155人;脱贫户中劳动力总人数395人,其中转移就业149人、特设公益性岗位45人;发放贫困劳动力交通补助14人6000元;脱贫户生态护林员7人,管护面积3163.7亩,发放工资1.59万元,生态效益补偿惠及脱贫户36户,生态面积909.7亩,兑付资金1.18万元;享受“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72人;84户脱贫户列入2021年危房改造计划;脱贫户小额扶贫贷款存量57户215万元。脱贫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271户811人已全面脱贫,年人均收入达11200元。(三)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资650万元,实施完成村庄提升类项目19个;投资264万元,实施完成绿化亮化类项目7个;投资263万元,实施完成产业发展类项目5个;投资268万元,实施完成灾后维修类项目13个,维修生产道路53条。完成白家村、茹子、交道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行村建设;建成老寨子、立石2个人居环境重点达标村,新建桐村示范样板村;完成白家村、桐村农村宅基地改革先行村;培育起行市级家庭农场1个;利用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各村集体经济均突破5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二是全面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环境卫生“四治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收集打包反光膜180吨;增配垃圾桶84个,垃圾运输车37辆,雇佣保洁人员37人,采取户分类、保洁员收集、镇填埋的方式对全镇的生活垃圾进行填埋;治理污水乱排乱流现象,严格巡河制度,建立健全了抢险机构,推进河长制治理常态化;治理“旱厕”,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厕所改造任务82座。完成秸秆还田任务5900亩,禁烧秸秆实现“零火点”。一年来,我们以文明创建为内容,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开展“新乡贤引领新风尚”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模范宣讲等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成桐村、白家村高标准示范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2次,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42户。2021年8月,我镇被延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白家村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二)始终把统战民族宗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广泛宣传民族法规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基本知识学习。二是建立民族宗教网格化体系,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一年来,我们以民生建设为基础,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重视教育工作。全镇共有幼儿园4所、小学2所。为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年内表彰优秀教师7名、师德模范6名。开展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育培训4次,控辍保学率达100%。(二)着力完善社会保障。2021年核查农村低保147户386人;城镇低保8户16人;特困分散供养人员18户18人、低保边缘户13户32人;孤儿1户1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户2人;“三留守”11户11人;农村困难群众210户446人;防返贫新增检测对象6户21人按照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规定纳入低保边缘户动态监测系统;并由低保边缘户家庭按照按程序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困难生活救助金126户196000元;大病救助金住院12人171030.71元,门诊救助8人12166.25元;申请重度精神病以奖代补4人9600元;换发第三代残疾证477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加强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活动。宣传到位,开展户外集中宣传活动10场次,印发宣传海报、彩页8000余份,利用街道电子显示屏播放宣传视频140余条,悬挂横幅17条,设立举报箱9个,在国道沿线两侧树立大型宣传标语牌5块,举办相关主题乡村夜校12次,开展调查问卷2次,群众“九率一度”提升明显;重点人员稳控得当,54名重点人员落实了镇、村稳控责任人;成效显著,建成“十个没有”平安村7个、“九个没有”平安村1个,评选上报“平安之星”12名;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工作常态化开展。二是完善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全镇划分为21个单元格,明确了网格长,配备了218名网格员,组建了以村两委、辅警、司法调解员、村民小组长为队员的服务联络队伍。三是狠抓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全年开展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场所25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76条,已整改到位76条。新建老寨子高炮作业点1个,辖区内共有高炮作业点3个、火箭作业点1个,11名作业人员操作规范,为苹果产业保驾护航。四是打赢禁毒工作攻坚战。组织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入户进行宣传,发放明白纸5000余张,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禁毒工作氛围。辖区内29名涉毒人员监管、教育到位,4人参加就业培训并成功就业。五是积极开展“百日破案攻坚”、“办小案暖民心”等专项活动,2021年辖区派出所累计接出警154起,立刑事案件8起,破获刑事案件22起,受理行政案件24起,查办案件13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人员39人。(四)全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完善接访工作制度,通过拓宽信访渠道,着力摸排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1起,成功处理191起,调解成功率为100%;处理12345热线工单12件,群众满意率92%;上级交办、网上承接信访案件6起,已办结6起。全年未发生赴省进京上访事件。(五)抓实卫生和人口管理工作。一是以“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为原则,实行疫情防控网格化责任管理制度,成立网格排查小组和党员先锋突击队,全覆盖、地毯式开展返乡人员摸排、监测、管控;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加印新冠疫情防控公告和健康码、行程码6000余张。全面开展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接种率达93%。二是坚持不懈抓好计生工作。2021年出生54人(男28女26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7,其中一孩27人(男14人,13人),二孩22人(男11人,女11人),多孩5人(男3人,女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100%,出生率4.4‰;死亡42人,死亡率3.4‰;自然增长率3.2‰。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