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滨区>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24 15:57
单位名称 汉滨区蚕茶果技术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制定全区蚕茶果生产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全区蚕茶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技术推广及茶叶、果品加工技术服务、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工作;承担全区蚕茶果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
住所 汉滨区教场南路19号
法定代表人 陈恒
开办资金 2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2.81万元 3.2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1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二、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大力宣传落实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蚕、茶、果产业扶持力度和范围,加快我区蚕、茶、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蚕桑:一是加大科技推广,提升科技水平。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对涉及蚕桑产业的12个村和园区进行蚕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大力推广蚕桑优良品种,以高抗性蚕品种“华康2号”、“华康3号”为主推品种,在我区的关家、五里、大河、沈坝、早阳等镇进行饲养,推广应用8500张,比对照品种“明丰×春玉”好养,且抗高温、抗病性强,在夏秋季高温条件下优势非常明显;推广栽植优良桑品种“强桑1号”、“农桑14”桑苗30万株,在五里、沈坝、大河、关家、流水等镇已建桑园进行补植补栽。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推广改进省力化蚕台150套,推广塑料蚕盒830个,推广新型蚕用机具120台(套)。二是壮大经营主体,培育强村大户。全区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1个,区级蚕桑园区4个,培育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养蚕大户203户,家庭农场5个,全年养蚕50张以上专业大户达到15户,已培育“养蚕状元”9人,有18个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新建桑园面积累计平均150亩以上。在五里镇怡鑫现代蚕桑园区新建全自动控制小蚕共育室110平米,实现小蚕共育环境自动控制,成为全区科技示范的亮点;沈坝镇圣叶农业开发公司,小蚕共育四批次398张。同时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蚕丝被生产车间,年生产蚕丝被规模可达1000床以上,产值可达到200万元。茶叶:一是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各类培训、参展参评、展销展示等茶事活动,提高汉滨茶叶产品知名度。全年分别组织22家茶企参加北京、成都、西安、杭州、杨凌、宜昌等地举办的茶叶博览会(农搏会)和制茶大赛。二是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及茶网蝽统防统治、低产茶园改造工作。利用5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黄金时间段,联系市农技中心支持对双龙、晏坝镇重点茶业园区开展茶网蝽统防统治3000亩,同时牵头组织第三方服务公司,对流水、大竹园三个张实施两轮回药物防治,防控面积达到2万亩,有效遏制了茶网蝽虫害繁殖和蔓延。三是抓好茶产业技术培训,全年共在瀛湖、晏坝、流水、大竹园、双龙等茶叶基地镇和茶叶园区举办茶叶采摘加工、红茶制作、手工茶制作、茶产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会32场次,受训1400余人。四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共争取实施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国家登记品种"陕茶1号"种苗繁育和高标准茶叶示范园建设项目4个,完成项目总投资160.7万元,新型经营主体共享受产业奖补资金600多万元。果业:一是制定了汉滨区“瀛湖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已有五家企业、合作社向区蚕茶果技术中心申请使用“瀛湖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二是做好产业政策宣传,正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制定下发了汉滨区“瀛湖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按照“瀛湖枇杷”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要求,对枇杷园进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果园管理,对果树做好定行修剪和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果园病虫害防治。重点项目完成:一是汉滨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该项目主要实施7大工程15个重点子项目建设,总投资803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700万元,占总投资的95.8%,总体完成创建任务的95%以上,12月10日之前完成项目自评自验工作,同时申请省级验收认定。二是凤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园区总体规划面积3000亩,规划总投资1000万元,分五年实施。现已全面开工建设,结合农村“三变”政策,实施土地流转3000余亩,引进种植珍稀品种10万株红豆杉、珙桐、金丝楠。已建成200吨冷藏保鲜库,目前项目已经完成竣工,项目建设为后期果品冷藏加工打好基础,延长水果保鲜保质,为当地群众就业提供平台。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蚕桑生产:2021年,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巜关于加快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区政府产业奖补政策,做好全年桑园管理和养蚕生产布局安排。一是全年提升改造老桑园8000余亩,新建桑园1200亩;二是全年养蚕发种16285张,产茧704吨,较去年增发蚕种629张,同比增长4.3%;因鲜茧价格较去年每斤上涨6元,鲜茧总产值达到3600万元,同比增长26%以上。三是做好小蚕人工饲料育示范推广,新增饲料养蚕示范点8个,小蚕共育点共计达到11个,全年春秋两季分两批用粉体饲料小蚕共育1450张,人工饲料共育数量增加3倍,四是推进实施项目建设,在五里镇怡鑫蚕桑园区和大河、五里、沈坝、中原、石梯、关家、瀛湖等镇村,分别争取实施了省级蚕桑高产示范园建设和苏陕协作项目,项目总投资278万元,各新型经营主体共享受产业奖补资金70多万元。五是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至次区级蚕桑园区累计达到3个。茶叶生产:2021年,按照市政府2021年农口重点作目标计划任务,一是围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认真实施七大工程和15个重点建设内容,全区共完成新建茶园0.4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5万亩,绿色防控面积2.3万亩,茶叶采摘面积达到15.6万亩。二是全年茶叶产量达到7682吨,产量同比增长7%,综合产值达16.8亿元,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2.3%。其中绿茶产量6220吨,夏秋茶产量达到1462吨。三是建成万亩茶叶示范镇5个、茶叶园区46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26个、区级园区18个。培育市级良种示范园2个、区级良种示范园2个。四是加强茶叶加工能力及品牌建设,当年新建茶叶加工厂6家,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达到62家,累计获得SC认证企业24家,其中当年新增SC认证5家;全区共获得有机认证4家、绿色认证11家,其中新增绿色认证4家;2021年共获各类茶产品参评奖项38项,已有35家茶企申请使用“安康富硒茶”公用证明商标,新增4家。截止目前已有19家茶企申请入住安康富硒茶城,新增茶叶营销专卖店25个。果业生产:截止目前,全区现有果树面积11.44万亩,全年新建枇杷、柑桔、脆皮李等特色果树0.36万亩,果园修剪面积6.75万亩,肥水管理7.91万亩,清理果园8.97万亩,努力提高果园的产量和质量,全年水果产量达到5.95万吨,总产值可达3.6亿元。其中我区“瀛湖枇杷”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8600余亩,鲜果产量1300万斤,产值达到1.8亿元。全年组织果农参加省市区举办的果业技术培训会5场次,受训420余人,积极争取省级果业项目,实施完成狝猴桃、枇杷、柑桔等省级果业项目投资200万元。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龙头不壮,带动力不强,品牌多而不优是我区茶叶产业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茶叶标准体系不健全,全区现有品牌没有整合抱团形成合力,认知度和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茶叶产业链不完整,整体加工水平不高,产品研发与创新相对滞后,夏秋季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产品单一、亩产效益不高。三是茶叶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两品一标”认证工作需大力加强。四是蚕、茶、果产业缺乏后续项目资金支持,部分经营主体发展后劲不足。五是一二三产(茶旅)融合推动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茶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设施用地指标申请难度大。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蚕茶果产业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二是实行技术干部包抓重点镇村、园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量化考核,夯实责任,切实做好技术服务。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抓好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推动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五是典型示范,树立样板,培育亮点。五、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蚕茶果产业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二是实行技术干部包抓重点镇村、园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量化考核,夯实责任,切实做好技术服务。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抓好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推动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五是重点项目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工作。做好新建茶园整地、开带、施肥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11月底前全面完成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完善茶叶营销市场和电商平台建设,继续组织好经营主体开展茶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加大产品销售,拓展市场空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