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滨区村镇建设与建筑节能事务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全区村镇建设指导及村镇建设相关标准实施工作。全区区域中心镇、集镇、村庄(社区)建设指导等相关服务工作;建制镇、村庄的建设管理指导和村镇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城镇、村庄人居环境建设指导工作;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宜居小镇、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等相关项目申报创建和发展保护工作;村镇建设行业统计工作;全区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再生能源建筑等建筑节能的推广、规划、指导等辅助服务工作。 | |
住所 | 汉滨区育才西路108号 | |
法定代表人 | 白莹 | |
开办资金 | 80.2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2.44万元 | 47.0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1年度,我单位在区住建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二、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方面。2021年2个区副中心镇总计8个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7700万元;7个区级重点镇总计35个项目,计划投资30676.8万元;五镇十村总计77个项目,计划投资33016.8万元,上述项目已通过我办领导小组初步审核并上报,经区政府上会研究后下达“《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度汉滨区副中心镇区级重点镇五镇十村建设目标任务的通知》汉政办发〔2021〕79号”文件,同时我办积极与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对接,并经过安康市统计局审核,最终将“2021年汉滨区乡村振兴区级重点镇建设项目”纳入区统计局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中。截止12月底,7个区级重点镇35个项目已启动征地协商、申报资料6个,已实施开工阶段5个,已竣工收尾阶段24个,完成投资27176.8万元。(二)宜居型农房示范户评选工作方面。对照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陕西省宜居型农房示范户”的推荐评选工作。以打造宜居型农房的示范样板,激发广大农户参与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的热情,提炼推广适应村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设计,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引领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不断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深入镇、村宣传、入户调查拍照等方式,按照“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等5个方面推荐上报了18户省级宜居型农房示范户,并通过市级评选推荐。经省级专家评审,汉滨区唐国清等6户被评为“省级宜居型农房示范户”。(三)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方面。1.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为确保农村农户住房安全,及时消除农村房屋安全风险隐患,年初,针对农村房屋安全排查整治监管,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排查整治工作动员业务培训会,采取集中业务培训,包片联镇干部到镇到村培训等方式,手把手指导镇、村信息采集员进行农村住房信息采集录入。2021年度,425个行政村已实现排查全覆盖,已排查农村房屋107030户,其中用作经营的自建房5020户,未用作经营的自建房98083户,非自建房3927户。对镇村排查存在安全风险的农房,及时跟进进行跟踪核查鉴定,对符合抗震改造、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部纳入年度计划实施改造排危,其他对象督促镇村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2.启动实施7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试点改造工作。按照省、市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包镇干部对全区涉及7度抗震设防的11个镇(办)农房保障情况进行了摸排分析,结合区域区情,印发了《关于报送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对象的通知》《汉滨区2021年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拟定了抗震改造试点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和改造要求,编印了《汉滨区农房抗震改造工作手册》,经摸排核查,今年,全区涉及7度抗震设防的11个镇(办)共上报改造试点对象39户,均已竣工验收合格,并将补助资金兑付到户。3.扎实做好2021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印发了《汉滨区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安全住房情况,按照镇村初步排查、区级跟进认定的方式,全面开展排查鉴定,今年,纳入中省农村低收入家庭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计划共369户(C级275户,D级94户),目前已全部竣工。4.开展因灾倒损房屋排查及保障工作。根据区委《关于印发汉滨区加快灾后重建防止因灾返贫致贫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1+7”工作方案的通知》(汉字〔2021〕140号)文件要求,对全区2715户因灾住房不达标农户进行逐户认定,积极筹措保障资金,统筹搬迁、危改、灾后重建(应急救灾)、民政救助等政策,按照“买、改、建、补”的方式,分类保障农户安全住房,对购买城镇社区、搬迁安置小区(点)存量房按人均2.5万元进行补助,对危房改造按户均3万元进行补助,对分散搬迁、购买二手房按人均1.5万元进行补助,对局部修补按每户不超过5000元进行补助,基本实现住房保障政策不留空白,保障对象全覆盖。完成了2715户因灾唯一住房倒损房屋住房鉴定工作,指导镇办对照政策要求研判解决措施,通过集中安置285户、购买二手房37户、分散安置282户、危房改造531户、局部修复984户、其他措施596户,保障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四)传统村落工作方面。2021年,区村建所不定期的对全区七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施工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督查检查,要求各项目加快施工进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4月1日,对国家级传统村落所在镇下发《关于转发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滨分局《关于提供省计厅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所需资料的函》的通知,要求各镇高度重视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工程进度,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4月中旬,完成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共36个村的保护利用现状调查。6月底,根据《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评估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区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信息录入。双龙镇天宝村项目已竣工验收。叶坪镇双桥村、早阳镇王庄村、早阳镇高山村项目建设已完工,进入验收阶段。谭坝镇马河村、谭坝镇前河村、洪山镇双柏村正在抓紧施工。(五)2021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按照“巩固提升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要求,打造100个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乡村振兴示范镇”的总体思想,根据各镇的经济规模、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基本筛选条件,并参考近年来各镇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将五里镇成功申报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省住建厅每年支持500万用于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2011年五里镇完成11个项目,完成投资36013万元。《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规划》等5项规划正在编制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的要求,为扎实推进《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的实施方案》,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021年11月我局推荐五里镇张营村、双龙镇新华社区、沈坝镇桥头村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指导完成7个区级重点镇35个项目启动征地协商、申报资料6个,实施开工阶段5个,竣工收尾阶段24个,完成投资27176.8万元。印发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文件5份,组织对107030户农村房屋进行排查,指导镇村对存在安全隐患农户进行了集中整治。完成369户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39户抗震改造示范对象改造完成,做好了2715户受灾农户住房安全认定工作,对因灾有危改意愿的农户进行全面保障。成功将五里镇申报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推荐五里镇张营村申报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成功申报唐国清等6户为“省级宜居型农房示范户”。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我区在重点镇建设中的投资主要依靠陕南移民搬迁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房建项目,偏离建设重点,缺少集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方面项目的包装、支持。进一步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项目包装、申报及推进落实工作,做好衔接申报和检查指导,确保重点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快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美丽宜居示范村项目建设。常态化督促五里镇完善编制2021年-2025年5年项目库,2022年完成“七个一”工程,加大宣传力度,明确主导产业,积极指导示范镇建设工作。广泛推广“三图一集”,指导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水平,提高农房品质。二是继续加强住房安全保障。继续紧盯全区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一目标,严格执行“领导包片、部门包镇、责任到人”的住房安全包抓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常态化到村入户督促督办,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统筹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7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因灾受损房屋农户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健全完善住房安全动态监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农户及时进行跟踪认定,对符合危房改造、抗震设防改造政策标准的予以保障解决,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三是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2022年度继续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项目指导、跟踪检查和动态监管,严把建设内容,严控投资规模、严抓建设工期,禁止超规模、超标准建设,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