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农业发展。组织全市粮油、中药材、食用菌、辣椒等生产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防治、植物检疫执法、耕地质量建设及培肥、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环保及面源污染监测、农技体系建设管理等工作。 | |
住所 | 宝鸡市金台区中山西路新维巷二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旭科 | |
开办资金 | 374.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4.58万元 | 31.1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集成推广新优技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一是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适期晚播技术,购置宽幅沟播专用机械示范播种14.5万亩,较上年增加66.7%,提升了小麦播种质量。二是大力推广玉米“5335”技术模式,创建玉米增密度万亩示范片9个,落实玉米增密度73.04万亩。创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7个,面积7.7万亩,平均亩产488.3公斤,较非项目区增产11.2%。三是建立优质小麦11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53.8万亩、优质杂粮23.7万亩。加大小麦、玉米、杂粮新优品种引种示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四是在岐山实施灌区小麦玉米绿色高效超吨粮示范项目5万亩,建立固定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00亩。(二)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建立“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开展病虫害普查18次,长期预报准确率90%,中短期93%以上,精准掌握病虫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应急防控、统防统治、群防群治等行动,全市小麦病虫害防控处置率100%,平均防效88%,总体危害损失率5%以下,得到省市领导普遍好评。三是抓好秋作物病虫害防控,开展监测预警和病虫害普查,指导群众科学防治。全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980万亩次,防控3939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了43%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5%以上。四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以“控、替、精、统”为核心的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农药利用率达到40.6%。五是开展植物检疫普查,针对苹果蠹蛾、黑星病菌等1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开展专项调查,出动360人次,调查主要农作物24万亩次。签发种子苗木产地检疫合格证60份,签发调运检疫证书738份。(三)推广测土肥方施肥,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一是分区域分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施肥指导195场次,培训人数1.1万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44.8万亩次,覆盖率达到95.7%。二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2个,面积2.2万亩,示范区配方肥到位率达到80%,化肥用量减少3%。全年农用化肥用量为24.7万吨(折纯),利用率达到了40.6%。三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对全市62个省级和108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进行规范监测管理,采集土壤1008个,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四是建立有机肥酵素发酵技术示范点11个,带动有机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五是发布全市土壤墒情简报19期,发布土肥信息5期。六是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调研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建立了全市粮食、烟草地膜利用回收台账。全市2021年粮食作物、烟草、中药材使用地膜320.5吨,回收283.6吨,回收率达88.5%。(四)促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是指导6个重点县区开展加密监测,采集土壤样品297个,农产品样品268个,根据分析监测结果,对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进行评估核算,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二是对56个国控点、24个省控点开展土壤和农产品样品检测质量控制和结果评价,形成全市监测结果报告。三是开展沼气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督导24次,沼气安全生产技术培训1.2万人次,发放沼气技术资料2.3万份。四是全市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58万亩(次),开展面源污染治理312万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109.2万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制定省级标准技术规范,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开展大宗道地中药材肥效、密度、直播等试验10项次,优选形成标准化栽植模式。二是主持制定了《柴胡栽培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三是评选认定市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4个,中药材种植示范镇8个。(六)开展线辣椒新品种选育,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开展雄性不育系繁育及恢复系材料的提纯复壮,栽植不育系27份、保持系15份,试配新组合93份。栽植恢复系材料121份,新引进材料13份,对146份杂交组合进行了恢复力测试,采用网室熊蜂试制种1个组合。建立辣椒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个,宝椒13号、宝椒15号等辣椒新品种示范基地1000亩,推广线辣椒无公害标准化栽培6.2万亩。开展辣椒种子丸粒化机械直播技术试验,实现辣椒种植节本增效。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成效显著。市县农业农村及农技部门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抓早动快,实现了病虫监测、宣传发动、措施落实、行政督查与技术指导五个到位;加强与科研院所、上级业务部门专家、教授的会商,提高了趋势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借助行政推动,使行政督导与技术指导相融合,领导负责分片包抓,延伸了群防群治最后“一公里”,形成了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专业化防治组织日益壮大、作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二)秋播以条锈病为主小麦病虫草害防控取得成效。开展系统防治,取得了阶段成效。全市小麦播种面积283万亩,药剂拌种、土壤处理面积达到了260万亩,防治比率91.9%。在小麦越冬前,经过省市领导和专家多次普查,没有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生和地下害成的危害。(三)创建千亩小麦超高产示范样板。成立超高产节水示范创基地建领导小组,统筹各方技术力量,对标省级小麦750公斤记录,围绕全程高新技术集成配套的思路,制定了《小麦超高产技术方案》;组织召开小麦超高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进会,确保《技术方案》落实落地。在扶风县午井镇和岐山县凤鸣镇创建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1850亩,建立核心联合攻关田100亩,推广种植西农226、伟隆169、金麦1号、西农805等优质品种。示范基地安装可移动喷头式微喷灌和卷(绞)盘式喷灌机两种节水灌溉设备。目前,扶风县午井镇和岐山县凤鸣镇2个示范基地冬小麦已进入5-6叶期,整体长势较好,为全市夏粮生产树立了样板。(四)全力打造陕西秦药新高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展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43场次,培训2000多人次。开展大宗道地中药材栽培试验10项,形成了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植模式。(五)扎实开展入园技术服务。中心15名技术人员深入陈仓、凤翔、千阳、扶风等园区开展入园服务,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宣传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并结合业务特点向园区推广增施有机肥、枝条堆肥、果园生草、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技术,果园科学规范用药绿色防控技术,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辣椒育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园区开展低温冻害预防等管理措施。累计入园服务182次,开展技术培训累积14次,解决实际生产问题16条。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人员偏少,缺乏业务骨干。近年来,业务工作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业务骨干被抽调参与部门重点工作,造成单位工作人员相对缺乏,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2、缺少资金,项目支持不足。中药材、线辣椒等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工作开展多年,一直缺乏各级财政项目支持,项目运转困难。3、论文发表少,成果申报少。因论文发表版面费较高,技术人员论文发表缺乏积极性,发表论文数量明显下降,导致成果报奖少,获奖更少、层次偏低。(二)改进措施1、加强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增强技术服务力量,提高生产技术难题解决成效。2.加强项目申报储备建设,力争更多项目支持。3.积极开展论文交流活动,促进年轻干部多听、多学、多实践,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队伍层次,提高论文质量,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发表论文著作。四、2022年工作计划(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抓好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创建,发展优质小麦110万亩以上。实施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创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示范核心区14万亩。推进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推广玉米“5335”技术模式,建立千亩示范点7个。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创建,实施省级粮油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小麦超高产示范基地创建,开展“校地企”三方合作,探索水肥一体、微灌喷灌等模式,配套小麦超高产集成技术,打造亮点、总结经验。(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强化监测预警,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示范推广特异性诱捕器和流行性病害自动监测设施,推进监测预警智能化。加快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融合,推广简便、实用、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综合防控能力。(三)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点土样采集,完成730个省级和108个市级监测点土样采集、检测,及时发布全市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报告。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肥料利用率等试验,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和果树枝条、畜禽粪污堆沤技术。(四)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强化能源项目综合效益发挥,深化沼肥配送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以项目带动为基础,加大典型培育,实现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积极争取农业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开展集成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修复治理等工作。(五)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以西部山区为重点,建基地、抓大户、扩规模;以绿色标准化发展为引领,搞试验、做示范,强推广;以培植扩大地方道地中药材良种为中心,搞驯化、繁种苗、创品牌;以省市项目为支撑,抓研究、制标准、增效益,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1年经过省市相关单位考核,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未涉及诉讼投诉情况。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