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学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加强理论武装,把准“指南针”。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强化党史学习,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注重梳理、学习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及来陕考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线下+线上形式,运用“学习强国”“古都先锋”“蓝田党建”等学习平台和公众号等学习载体提高学习实效。举办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单位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全年共组织学习35次,开展主题活动18次。组织党员干部赴灞源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传统教育,开展践行时代新使命教育乡村振兴精准资助政策宣传,推进主题教育落地生根。2.完善体制机制,种好“责任田”。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机制。明确成员及工作职责,坚持月度调度、季度督导制度,全面保障教育乡村振实施推进,全面落实。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在战疫、战贫、救灾中冲锋在前、担纲主力,让党旗在重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坚持落实小区抗疫值守工作,筑起疫情防控墙;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协调解决教师新村小区上下水管道老化问题。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3.融合党建+业务,答好“满意卷”。牢固树立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理念,强化“党建+”,巩固教育脱贫县、镇、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全县各类贫困学生信息库。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宗旨,夯实“两个措施”(控辍保学“七长制”及学生资助“54321”管理机制),做到“三个覆盖”(政策宣传全覆盖,精准资助全覆盖,监管机制全覆盖),实现“四个百分之百”(全县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生、残障学生接受教育100%、政策知晓100%、精准资助覆盖100%、数据精准100%)目标。二、落实政策,推动聚焦惠民工程。政策宣传深入人心。通过课堂教育、微信公众平台、QQ群、校园网、宣传单、宣传栏、一封信、班会、国旗下演讲、教师家访、志愿者服务队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资助政策及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深入宣传。在教师、学生、家长和一般群众中加大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使教育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各校建立完善学生资助舆情预警机制,开通咨询投诉热线,答复群众疑问诉求。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重点关注跟进帮扶重点关注建档立卡已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和低保、残疾户等一般农户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排查,建立台账,落实教育方面的跟踪帮扶。2021年春季学期,建档立卡户学生15443人(其中义务段7860人),边缘户学生79人,脱贫不稳定户学生102人,移民搬迁户学生590人,全部在校。2021年秋季学期全县一般农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8782人,建档立卡户学生14826人(其中义务段7442人),边缘户学生学生80人,脱贫不稳定户学生99人,突发困难户学生15人,移民搬迁户学生558人,全部在校。巩固成果期间严格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制度,继续动员5000余名帮扶教师持续联系包抓建档立卡已脱贫户、边缘户和突发困难户学生,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开展针对学生的控辍保学、学生资助、课业辅导、政策宣传、扶志扶智等方面帮扶,及时解决学生就学困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精准施策精准资助2021年累计落实学前至高校学生资助总计43650人次,金额3481.5664万元。1.落实学前免保教费8742人,金额294.9325万元;困难幼儿生活补助2497人次,金额93.6375万元;2.落实义务教育寄宿困难生生活补助8728人次,金额514.0875万元;非寄宿四类学生生活补助5989人次,金额157.9375万元;3.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7636人次,金额764.9万元;落实县级助学金1881人次,金额94.05万元;4.落实中职免学费4858人次,金额388.64万元;中职助学金1513人次,金额146.175万元;5.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268人,发放金额994.7439万元;回收生源地助学贷款本息941.92万,1765人次;落实“滋蕙计划”高校新生路费补助240人,金额15万元。6.落实受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补助298人,金额17.4625万元。其中学前阶段29人1.0875万元,义务阶段185人5.875万元,高中82人10.25万元,中职2人0.25万元;7.积极联系中通快递集团陕西管理中心资助蓝田贫困中小学生163人30万元,陕西东和晟泰贸易有限公司资助我县困难大学生60人30万元。4.规范管理强化督查通过大数据平台和摸排核查,建立资助信息库,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资助一个不落。严格申报、审核、发放、监管等工作程序,力争学生资助工作不留死角。根据受助情况建立县、镇、校、村、户五级台账,数据准确一致。落实“教育资助明白卡”,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应用好“两个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工作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督查和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大检查,坚决杜绝任何思想懈怠、违规违纪行为,确保国家助学金发放不折不扣落实到位。5.激发动力资助育人。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将诚信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依托新生入学教育、班队会、思想品德课、资助金发放仪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促进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由“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取得的社会效益2017年以来,县学生资助中心先后被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授予“全国推荐学习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被市教育局授予“西安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面对2021全县建档立卡已脱贫户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全市前列的现实情况,重拳出击,尽锐出战,有效发挥教育扶贫“育人才、斩穷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积极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连续三年在西安市公众满意度电话访问调查中名列全市教育行业第一;被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全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功”;2021年,被西安市关工委、西安市扶贫办、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民政局授予“西安市新时代.新关爱大手拉小手千人帮扶活动”优秀组织奖,被西安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员先锋岗”。四、存在的问题一是党建引领创新性不够。没有将党建引领充分融合到部分工作的细节中,在工作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是党建+活动成效不突出。在资助育人和深入群众进行扶贫扶志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载体,仅靠理论政策宣传和落实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五、整改措施一是查问题,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支部全体党员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实践调研,深入村组、社区、学校(幼儿园)、集镇听取群众心声,宣传政策。将“转变工作作风,全心为民服务”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使群众少跑路,贴身感受为民情怀。二是抓规范,在规范党建要求上下功夫。积极响应党建新形态、新要求,实现支部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员教育常态化,设立党员示范岗,着力推动支部党建工作跨台阶、上水平。三是抓党员,在激发工作活力上下功夫。围绕“优秀党员”标准,通过示范带动引领,常态化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抓落实”等专题教育活动。坚持党员主体地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四是抓融合,在深化工作成效上下功夫。围绕中心工作和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效能,求真务实,以服务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的积极示范作用。六、下一步工作思路下一步工作思路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和“落实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总要求,贯彻落实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三六”工作思路。1.继续加强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返贫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做到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确保群众对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2.全面落实2022年度从学前一年到大学的精准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资助政策无遗漏,加强精准资助,严肃资金管理,推进资助育人。3.严把控辍保学底线,做好教师帮扶,持续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全面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适龄儿童少年(除身体原因外)不失学、不辍学。推动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到常态清零。4.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倡导社会资助,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资助方式,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公平接受有质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