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编辑出版地方志,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编修、续修渭南市志、渭南年鉴,指导编修县市续志、专业志,审稿,整理旧志,地情研究利用。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西配楼 | |
法定代表人 | 张智谋 | |
开办资金 | 3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0.1万元 | 24.4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在全省率先开展第三轮志书的调研和编纂准备工作,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渭南市志办是全省第一家完成“两全目标”任务的地级市,修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市志办的《关于第二轮修志工作经验总结和三轮修志试点工作的探索》报告在全省二轮修志工作总结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市志办确定富平县志办为全市第三轮志书编纂试点单位,并成为全省首家启动第三轮志书编纂的地方志机构。市志办为此深入实地调研,搜集整理各类问题15条,并一一针对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力求做好启动前的准备工作。4月中旬,市志办围绕“第三轮修志试点编纂准备”工作,组织全市地方志系统主任、主编、业务骨干等进行了培训,培训紧扣第三轮志书编纂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困惑,同时指导帮助富平县拟定志书编纂篇目,指导富平县拓展资料搜集途径。2021年6月,市志办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联合表彰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做好《渭南年鉴(2021)》卷的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工作,加强对各县(市、区)年鉴编纂的指导工作。《渭南年鉴(2021)》卷的编纂工作,合理调整编写大纲,2月初向各供稿单位正式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渭南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明确年鉴供稿质量和时限要求。4月初,与出版社沟通,做好书号申请选题。7月底,稿件完成征集与编辑修改,8月底,副主编及主编审稿基本完成。9月初,彩页照片整理完成,与出版社签定出版合同,交由印刷厂进行排版。10月底完成出版社校对工作,12月完成印刷出版发行。强化对县(市、区)年鉴编纂工作的督导,强调年鉴的编纂进度和质量,全面巩固“两全目标”任务成果。截至目前,《蒲城年鉴(2021)》《白水年鉴(2021)》《蒲城年鉴(2021)》《临渭年鉴(2021)》已出版;其余县(市、区)年鉴都已进入印刷程序,总体进度都较去年加快。3.深入开展“讲好黄河故事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完成地情资料丛书《渭南简史》的出版发行工作。按照省志办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讲好黄河故事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活动内容紧扣“黄河故事”“建党100周年”这两个主题,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渭南发生过的革命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故事。6月25日,“讲好黄河故事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在渭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举办,《华山脚下守灵人张顺京》《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东渡,永不褪色的丰碑》《我从黄河走来》等10个优秀故事参加了比赛。其中,《我从黄河走来》经省市推荐参加了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家方志馆主办的“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系列活动讲述大赛决赛,荣获二等奖,讲故事视频在11月份登上“渭水之南学习强国”平台,共计10余万次点击量。另外,5月底,《渭南简史》书号已经申请到位,全部稿件经陕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三审和市志办编辑的三次修改完善,7月底已完成印刷出版发行。4.指导部门志、专业志、村镇志的编纂工作。配合省志办完成《庄里镇志》的终审工作。历时2个月,提出终审意见近8000字。终审校改后的《庄里镇志》已上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为全市入选全国名村名镇志工程的第一部镇志。对《渭南市中心医院志》进行终审,召开《渭南市中心医院志》终审会议,对《渭南市中心医院志》的编修过程进行回顾,对志书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肯定了《渭南市中心医院志》编修对于渭南卫生系统的重要意义。对共有15章、50节、120余万字的《东雷抽黄志》进行审校,对志书的体例、内容、行文等方面形成终审修改意见11000余字。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挖掘地情资源,强化方志成果运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挥地方志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认真开展地方志“六进”活动。向省、市领导、包联社区、包联帮扶村、机关、企业、军营、学校等赠送我市地情资料书籍1400余本。为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提供了2万余字文字图片资料,向市委宣传部提供《渭南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6万余字,向市委机要保密局提供《渭南市志》中的“我党地下工作者”相关资料2万余字,为市统计局提供西北革命根据地调查统计工作(1927—1937年)相关文献资料,为渭南农业100年农业系列展览提供书籍资料,为来访群众提供《渭南市志》中的革命先烈英雄事迹2万余字。与杨凌示范区、甘肃省庆阳市、山西省平遥县、海南省海口市等十余家单位开展志书交流。通过读志用志,提高社会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力,宣传我市历史人文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地情信息的需求。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方志人才短缺问题特别突出。市志办将加大对系统内年轻干部的培养,做好渭南方志人才专家库建设,为筹备启动三轮修志工作打好基础。2.读志用志服务还需要再加强,地方志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的还不够。市志办将加快地方文献、地情资料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推动志书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运用志书教材,发挥育人作用。(二)改进措施1.市志办将加大对系统内年轻干部的培养,做好渭南方志人才专家库建设,为筹备启动三轮修志工作打好基础。2.市志办将建立地情研究资料室,加快地方文献、地情资料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推动志书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运用志书教材,发挥育人作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继续贯彻落实中省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完成《渭南年鉴》2022卷的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3.做好第三轮志书编纂的调研、筹备、启动工作。4.继续做好历代旧志的搜集、校注、保管、整理和开发利用。继续做好清乾隆四十六年《同州府志》校注工程。5.做好编纂地情资料丛书及部门、乡镇村志、村史馆建设的指导工作。6.加强地情信息化建设,方便各级查阅地情资料,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力。7.深入开展“读志、用志、送志、讲志”活动,让志书活起来,扩大读志用志范围,拓宽读志用志渠道。8.加强方志队伍和自身建设。鼓励支持青年业务干部积极参与村镇、行业、部门志及地情丛书的编纂工作,用实战锻炼提高干部业务能力。9.完成市委市政府及省志办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1年6月,市志办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联合表彰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