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妇幼保健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幼保健咨询。 | |
住所 | 宝鸡市新建路东段2号 | |
法定代表人 | 雷静 | |
开办资金 | 19650.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卫生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7344.24万元 | 25438.0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2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战略转型,紧紧围绕“四大学科体系”布局,紧抓三甲复审和绩效考核“两个抓手”,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年”建设,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疫情防控常抓不懈。因时因势调整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院感防控和病区管理,严把预检分诊入口关。持续改善分诊隔离条件,完成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流程改造,形成闭环管理。组建核酸检测专班,建立24小时采样点,累计检测14万人次。开展应急演练12场次,完成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103959剂次。调派5批次62人次驰援西安、太白隔离点,选派8人、3轮次车辆赴“两站一场”驻点支援。2.母婴安全保障有力。突显“两个中心”功能定位,健全母婴安全网络体系,规范孕产妇全程管理流程,急救转运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累计转运抢救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170余人次。加强妇幼健康组织管理,成立市级宫颈癌、乳腺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中心,开展“一对一”实操训练和跟班培训,累计培训业务骨干108人。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妇幼健康项目管理质量持续提升。3.综合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推动高新分院建设项目立项,完成184亩建设用地土地划拨。成功落户“红房子出生缺陷联盟”、省人民医院“盆底超声专科联盟”,与西安儿童医院、交大一附院建立远程协作关系。加快智慧医院建设,通过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测评,实施HIS系统网络和容灾备份二期建设,全面推行全预约诊疗,预约挂号率达到75%。4.品牌建设稳步提升。成为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完成省级重点专科妇科申报、产科终期审核、儿外科中期评估。新设小儿骨科、神经外科和小儿妇科门诊,增设学科主任门诊6个,夫精人工授精IUI获准正式运行。实施科室重建和资源重组,完成儿童医院亚专科挂牌,组建心理专科,整合妇女保健学科,实施产科专业分设。5.就医感受持续改善。打造“亲情护理优质服务”示范单元,广泛开展“假如我是患者”就医体验,通过“患者身份”“患者视角”,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推进诊疗服务流程再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产科单间病房至53间。调整医技科室功能布局,完成超声医学科、遗传室搬迁改造工程,实现“一站式”服务。6.科研创新赋能增效。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引进博士人才1人,招聘硕士研究生4人,补充急需专业人员6人,返聘专家18人。推进科研创新迈步向前,申报立项省级科研5项,发表学术论文245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3项。分批组团赴知名妇幼保健院考察学习,选派27人次赴国内知名医院进修。7.运行管理提质增效。完成设置调整和职能重组,实现内设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上下衔接、协调一致。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健全投诉纠纷预防处置机制。通过优化动线、强化引导、拓展院外停放场地等,有效解决高峰时段“停车难”。推进后勤保障关口前移,顺利完成保洁服务托管运行,理顺百余名保洁人员劳务关系。8.健康服务有序推进。发挥自身作用和资源优势,推进妇幼健康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牵头实施妇幼健康促进“两癌”筛查,持续做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启动“百名专家进百村,百场科普送百姓”“健康知识宣讲进校园”活动,组织“妇幼讲师团”开展全民健康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全年举办活动50余场次,义诊咨询6万余人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服务群众成效明显。完成门急诊及保健820020人次,留观65073人次,出院孕产妇和病人30235人次;分娩4761例,无痛分娩3877例,无痛分娩率81.43%;完成手术12879例,四级手术占比2.54%,三级手术占比21.08%,术前平均住院日1.94天;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6.98天,病床使用率82.35%;医疗服务收入同比上升2.42%。2.质量管理全面达标。急危抢救成功率98.87%,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9.83%,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9.94%,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94%,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9.9%;院内感染率1.43%,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0,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100%;甲级病案率98.8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率96.82%,处方合格率98.58%;药占比18.67%,抗菌素费用占药品比21.47%;剖宫产率47.46%,首胎剖宫产率28.28%;临床路径入组率98.65%,出院人数占出院总数41.46%;CT检查阳性率82.67%,开展成分输血比例100%。3.学科建设稳步向前。打通临床保健服务分设格局,精准对接患者需求,新设小儿骨科、神经外科和小儿妇科门诊,多项技术实现“零”的突破。成为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完成省级重点专科妇科申报、产科终期审核、儿外科中期评估。4.项目管理持续向好。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管理率均达到100%,增补叶酸服用率98.97%,免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病、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8.22、97.17%,依从率94.26%;艾梅乙母婴阻断项目检测率100%,妇幼健康促进“两癌”筛查、孕前优生检查项目完成任务量的60.08%、68.85%和86.77%。5.科研创新赋能增效。申报立项省科技厅科技攻关、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各1项,4项省级科研通过初审;发表学术论文245篇,其中SCI3篇、核心期刊18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3项103289例次。6.创先争优再获佳绩。全年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8项、省级4项、市级32项,12人荣获国家级表彰、13人荣获省级表彰、48人荣获市级表彰、1人荣获区级表彰。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创新动能不足。核心能力培育仍需持续发力,专科品牌影响力较弱。2.在优化业务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上跟进不及时,缺乏应对出生人口数、人口出生率持续“双降”的有效措施。3.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融合、转介服务不到位,在管理协同、责任一体、利益共享、服务同质上还有差距。(二)改进措施1.深耕内涵,稳步提升核心能力。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方向,全力推进“质量内涵提升年”,深耕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强化人才储备,为高质量发展积淀动能。2.把握机遇,合理调整发展模式。强力推动资源整合,理顺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品牌效应和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实现多院区“一体化、同质化”管理。3.解放思想,解难纾困增强动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明确激励标准,建立奖惩有度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持续提升运营效率。4.挖潜增效,对标转型找准差距。对标“全国一流”以“补短堵漏”为导向,促进挖潜增效,对表“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持续强化制度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坚持走内涵发展路子。四、2022年工作计划1.慎终如始,全力抓好疫情防控。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坚持平战结合,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持续强化院感防控,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2.加快步伐,推动分院开工建设。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贯通、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为目标,做细项目建设需求,做优建设方案设计,将其建成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示范性平台。3.坚守初心,佑护妇女儿童健康。发挥自身作用和资源优势,推进妇幼健康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妇女健康项目管理,创新青春期保健和更年期保健模式,致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4.厚植特色,深耕学科品牌建设。坚持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多学科诊疗(MDT)为抓手,厚植孕产期、新生儿保健专科特色,提升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双中心”能力建设,确保基层转接诊患者“接得住、留得下、管得好”。5.淬炼队伍,提升服务效能建设。全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练好“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在专业精的同时练就驾驭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向复合型、全能型迈进。6.凝心聚力,汇聚事业发展合力。着眼巩固提升“人文妇幼”建设成果,立足解决服务患者、服务临床、服务职工过程中的困难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患者获得感和职工幸福感“双提升”,做到患者和职工“双满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至2036年12月30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荣获第二批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2020-2021年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优秀实践单位、全国首批妇女保健专科能力建设托举单位、第二届全国妇幼健康与发展大会“云上妇幼”典型经验榜单等国家级表彰奖励8项、省级4项、市级32项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