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16 15:15
单位名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文物藏品、保管、保存、陈列展览各类馆藏文物;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文化服务;馆藏文物鉴定、修复、建档建卡、科学研究;出入境展览和对外人员交流组织服务、国内外有关机构来陕拍摄与文物有关工作组织协调;文物信息化研究技术推广应用,《文博》杂志编辑出版;全省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规划、方案的咨询和论证。
住所 小寨东路91号
法定代表人 侯宁彬
开办资金 13603万元
经济来源 差额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文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785万元 12086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从业人数  23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核准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省文物局的领导下,馆党委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加强党建引领,坚持科学治理,全力防控疫情,以推进馆舍建设、规范资产管理、提升智慧服务、深化产研结合“四个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推动年度工作扎实完成,全年接待观众150.8万人,较2020年大幅增长,博物馆日常运行和开放服务实现“恢复与重塑”。一、主要工作业绩(一)创新科研服务管理,学术研究取得新成绩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创新科研服务。编制实施“十四五”科研规划及课题指南,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开通“科研管理服务平台”,方便职工学术研究,全年登录量4000余次、检索量24万余次。二是加强科研课题管理,组织立项29个馆级课题,获批市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三是办好学术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4期“文博讲坛”、10期“历博讲坛”和“使命与生命:时代变革中的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四是做好科研编辑出版,发行6期《文博》、12期《工作动态》,出版《省文物年鉴2020》《馆年鉴2020》和《馆论丛(第28辑)》《泥火幻彩——听小姐姐讲彩陶》《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6辑)》,参与编纂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国历史图录》。五是履行行业协会责任,中国博协区域博物馆专委会完成组织机构换届,陕西省博协高水平承办首届“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活动”和“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大会”。(二)加强文物科技创新,藏品保护拓展新平台一是加强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实践。举办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壁画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开展“馆藏壁画表面封贴材料去除研究”和“大型展柜柜内微环境分布研究”,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机场三期考古工地墓葬壁画进行揭取保护,承担甘肃省“慕容智墓壁画保护修复项目”。二是做好藏品保护修复工作。全年保护修复馆藏文物452件(组),修复保护馆藏壁画10.31平方米。三是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全年开展13次展厅文物健康巡查,完成唐韩休墓三幅大型壁画搬迁入库。四是坚持“文物修复季”特展常态化运行,推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铜文物修复”特展,受到观众欢迎。五是帮扶商洛、汉中、渭南等地兄弟文博单位开展文物保护,全年修复文物390余件(组)。(三)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展陈交流礼赞新时代一是办好馆内展览,举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30周年回顾展”“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传承体育精神·共襄体育盛会——十四运专题展”“体育强中国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和“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等特展。二是组织出省巡展,在多地举办“雄风盛歌——周秦汉唐文明菁华展”“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天下龙泉——中国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巡展。三是积极推进赴西班牙、英国、日本及韩国“秦始皇与兵马俑”主题展览筹备工作。四是加强示范引领,服务行业发展,全年为30多家兄弟单位提供展陈策划支持。(四)加快殿堂课堂融通,社会教育对接新政策一是持续做好讲解接待工作,全年完成日常讲解接待7.7万批16.8万人、团队预约讲解1100批3万人。二是积极对接教育“双减”新政,依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首批试点单位优势,全年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等教育教学活动60余场次,策划出版《从“殿堂”走向“课堂”——陕历博进校园精品课程》图书。三是壮大博物馆教育平台,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增加到147家,承办“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浏览量超过1000万,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全年开展“流动博物馆”“志愿行走爱心起航”志愿服务活动6场次,树立起志愿服务品牌形象。五是陕历博之友协会积极开展年度主题活动,协会公益人文特色不断彰显。(五)聚焦数字平台建设,智慧文博迸发新活力一是加大博物馆数字化力度,官方网站完成改版并上线试运行;“博物馆智慧服务平台”“网络舆情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备案全省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总数达到154535件。二是完成办公软件正版化,实现全馆软件100%正版化。三是推进陈列展览数字化,全年在陕西数字博物馆更新数字“云展览”15个。四是完成图书管理系统改造,开通图书网上检索服务,全年清点馆藏图书46892册,采购《中华历代绘画大系》等图书155种256册,发布《卅载奋进路——历博人•历博事》馆史口述视频。五是稳步推进网络安全基础建设,网络总带宽达到1500兆,全年对外数字资源使用授权80次,OA办公和官方媒体保持高效安全运行。(六)织密疫情防控体系,公众服务直面新挑战一是按疫情防控要求科学调控开、闭馆运行模式,在闭馆运行2个多月的情况下,全年观众接待量却较2020年大幅增长。二是召开“2021年度旅游工作座谈会”,举办导游人员线上培训班,与旅游行业携手应对疫情冲击。三是颁布实施《观众意外受伤处置办法》,推进观众服务规范化。四是完善分众化服务,增设无障碍设施,为医护、儿童、老人和军人等特殊观众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全年存取观众行李18万余件、提供轮椅童车服务3000余次、进行医疗救助83人次,公众服务工作持续向好。二、年度工作亮点(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成效突出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为我馆13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承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馆党委和3个党支部在省文物局系统“两优一先”评选中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5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二)重要学术成果集中发布彰显了我馆科研实力2021年,我馆推出了《守正创新——陕西历史博物馆30周年实践与思考》《时光刻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搪瓷物证图录》《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和《历史·文博学思录》等一批重要学术著作成果;编撰推出《2022陕博日历•玉韫九州》文物日历,深受大众喜爱。(三)高水平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推动我馆影响力提升2021年,省委台办将我馆设为“陕西省对台交流基地”,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良好平台。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支持下,我馆先后在台、澳、港举办“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及配套教育活动,得到广泛赞誉。成功举办纪念开馆30周年“使命与生命——时代变革中的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风正好扬帆·博物馆之夜”及系列宣传报道活动,扩大了我馆社会影响力。(四)我馆各项工作广受认可获得多项荣誉表彰嘉奖2021年,我馆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最美景区”,原创展览“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获得“陕西首届博物馆优秀展览奖”,书籍《彩陶·中华》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文博》期刊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周秦汉唐”系列课程被评为全国“2021年度优秀文博社教案例”,“唐妞”文创IP获“首届中国年度IP”文博原创类金奖;根据“秦风颂廉展”出品的《家风文物的前世传奇》获省纪委监委“三秦好家风”优秀微视频评选一等奖。三、努力的方向2022年,我馆将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围绕贯彻《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和实施《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最美景区”,原创展览“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获得“陕西首届博物馆优秀展览奖”,“唐妞”文创IP获“首届中国年度IP”文博原创类金奖;《家风文物的前世传奇》获省纪委监委“三秦好家风”优秀微视频评选一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