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09 16:37
单位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动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参与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引导和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市场推广以及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住所 榆林市榆阳区刘官寨南
法定代表人 杜清荣
开办资金 9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5万元 55.34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新品种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选取了3个试验点,开展马铃薯区域品种试验55亩,参试品种11个。其中,靖边县完成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品种试验35亩,平均亩产3.8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试验基地完成品种试验12亩,平均亩产2.5吨;佳县、米脂等县区完成希森6号引种试验共8亩,平均亩产1.3吨。试验结果表明:V7、V8、希森6号在北部风沙滩区表现优异;希森6号在南部干旱地区优势明显,比其他品种产量高出30%。(二)马铃薯贮藏库初具规模。组织定边、靖边技术人员及公司负责人赴河北、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制定了《榆林市2021年马铃薯贮藏库建设方案》,新建马铃薯贮藏库6万平方米,马铃薯储藏能力达到7.2万吨,有效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市场调节能力和竞争能力。(三)马铃薯产业链发展绘就蓝图。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构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一是成立了马铃薯产业链工作专班,召开了工作启动会,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同时聘请了专家团队指导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的推进工作。二是组织省内外专家,赴榆林各县市区及内蒙乌兰察布、山西大同、山东乐陵、滕州等地考察调研,初步与希森公司达成希森6号的引进事宜,并形成了3份调研报告。三是制定了“四图”和五年规划,统筹推进壮大“链主”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行动措施。(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凸显。一是新品种引进示范。共引进蔬菜品种14类87个,水果品种5类49个,进行对比试验。其中,葡萄品种35个、苹果3个、樱桃5个、桑葚3个以及草莓3个。初步筛选出蔬菜优良品种11类28个,水果优良品种5类16个。二是新技术新模式展示。采用土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了冬春西红柿+秋冬黄瓜日光温室生产模式展示7亩;春提前+秋延后蔬菜塑料大棚生产模式展示18亩;高标准时令水果栽培模式展示15亩。三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新建300平方米高标准马铃薯恒温储藏库1座,翻新改造房屋面积590平方米,硬化、亮化和绿化单位主要道路1120米。(五)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一是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通过走访马铃薯企业、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全市马铃薯产业家底。二是组织县区技术专家及相关企业一行10人,先后赴甘肃定西市、河北张北县、山东乐陵市等地,对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贮藏库、优良品种、实用农机具进行全面考察调研。通过调研,形成了《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榆林市2021年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调研报告》、《马铃薯赴省外调研报告》等。(六)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围绕马铃薯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链体系,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年初召开了全市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培训会,对全市12县市区农技中心技术骨干和马铃薯公司负责人进行相关政策及业务方面的培训。二是邀请了市老科协各位专家,召开了马铃薯旱作农业座谈会。三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全市生产一线,对当地的农技干部、种植大户、种植企业、种植农户等开展马铃薯实用技术培训6次,共培训260人次。(七)全面加强从严治党。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中心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3人,预备党员1名。单位成立以来,我们按照基层组织选举办法,组建了新一届支部委员会,规范了组织建设。二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召开从严治党专题会议4次,领导干部讲党课4次,支委会12次,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三是积极发展党员。按照党员标准,积极吸纳优秀职工加入党组织,目前正在对5名同志进行考察和培养。四是做好党费收缴。我支部现有党员14人,足额收缴党费4215元,无拖欠党费情况。五是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扫雪除冰”、“学党史、跟党走”等党日活动12次。六是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各县市区开展马铃薯实用技术培训,共计培训约1500人次。二、主要效益(一)经济效益。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271.42万亩,同比增长6.93%,产量350万吨,产值4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3%,其中水肥一体标准化基地40.03万亩。(二)社会效益。一是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实施初见成效。实施马铃薯技术攻关和模式展示共1.28万亩。其中,实施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攻关区4300亩,包括喷灌改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300亩,马铃薯晚疫病自动检测及水肥一体化4000亩,平均亩产4-4.5吨,示范带动1.89万亩。项目攻关区较对照田块增产15%以上,实现节本增效15%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18%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实施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及液体腐殖酸钾生物肥示范推广模式展示区8500亩,亩产3.5-4吨,示范带动1.45万亩,取得。二是全力协办第二十三届中国马铃薯大会。为了保障大会圆满召开,我中心举全单位之力,积极做好大会酒店接待、会场布设、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争取办会短缺资金及支付等工作,大会签订了27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达24.47亿元;发布了4项马铃薯生产标准和“榆林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提升了我市马铃薯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大会成功举办,我中心被中国作物协会授予第二十三届中国马铃薯大会突出贡献奖。三是成功承办榆林马铃薯首届“薯王”大赛。我中心周密部署,科学筹划,精心组织,评选出了首届榆林马铃薯“薯王”,展示了马铃薯品种80个和近年来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签订了产销对接合同,为我市马铃薯比赛开创了先河,也为马铃薯经营主体提供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平台,有效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再上新台阶,带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存在问题。业务方面。一是我市自繁马铃薯优质种供应不足,外调脱毒种薯占比过高,加之轮作倒茬不科学,马铃薯疮痂病、黑痣病、茎腐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二是有机肥施用过少,土壤肥力退化严重,马铃薯水肥管理不尽合理。三是马铃薯加工转化水平低、规模小,马铃薯产业链不完整,增值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加之储存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周年均衡的市场需求。党建方面。一是组织教育活动创新性不够,活动形式单一。二是部分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主动服务群众意识不够强。四、整改措施。业务方面。一是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定边县魏梁为中心,核查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加快选育适应我市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新品种。二是是推广马铃薯良种。在全市旱作区推广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20万亩。三是积极提升马铃薯加工能力。鼓励地方中小型加工企业兼并重组、提档升级,同时引进大型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开展马铃薯精选、清洗、切块、切片、速冻等初级加工,以及全粉、变性淀粉、蛋白、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提升我市马铃薯加工能力。党建方面。一是依托“党日活动”探索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单位组织活力和职工凝聚力。二是开展干部作风整治活动,改善单位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五、2022年工作计划(一)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10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重点推广脱毒种薯推广、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二)着力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主要提升南部县区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扶持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适宜在丘陵区小地块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的引进与改造,集成适宜旱地马铃薯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解决旱地马铃薯机械化普及率低的问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三)加快建设马铃薯贮藏库。在马铃薯生产大县,支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建马铃薯贮藏库6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我市马铃薯仓储能力。(四)改善土壤肥力。实施草薯轮作15万亩,同时大力推广增施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种群,培肥地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五)推广马铃薯秋后防风固沙覆盖技术。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区,通过种植草、燕麦、小麦等,实施防风固沙20万亩。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