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汉中市果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促进全市茶(果)产业发展。拟定实施全市茶(果)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及技术培训指导,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 | |
住所 | 汉台区民主街43号 | |
法定代表人 | 鲁玉俊 | |
开办资金 | 0.3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32.29万元 | 260.7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12月2日办理(法定代表人/单位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登记,由原法定代表人张星显变更为鲁玉俊;由原单位名称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变更为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汉中市果业发展中心);由原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为促进全市茶(果)产业发展。拟定实施全市茶(果)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及技术培训指导,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1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技术指导,抓好茶叶生产。一是夯实年度目标任务。全年新建良种茶园2.67万亩,改造低产茶园8.48万亩,培育丰产茶园8.93万亩,均超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根据茶事季节,及时组织开展茶园修剪、施肥、浅耕、施肥等各项茶园管理工作,累计购置茶园修剪机320台,茶园耕作、施肥机械102台(套),完成茶园浅耕82万亩,施追肥76万亩,茶园轻深修剪78.5万亩。三是加快良种引进选育。先后从浙江、福建、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地引进了名优绿茶、黄金芽、中黄系列、中茶系列茶树新品种。四是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中心针对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茶叶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管理、地理标志等存在的问题,在主产茶县区广泛开展茶业提质增效技术培训会11场次、1200人次。市县区茶技部门累计开展各项技术培训200多场(次)、4万余人次。邀请中省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茶叶专家来汉培训指导,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关键技术得到极大提高。(二)实施绿色生产,提升产品品质。一是推广茶园绿色建园关键技术,包括茶树繁育、茶园建设、绿色栽培等。二是推广丘陵地区茶园管理机械化关键技术。在地理条件好的茶园开展机械化修剪、采收、耕作除草、施肥、整地。今年,已建立20多处基础设施健全、水肥一体化的高效示范茶园2万余亩。三是推广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茶网蝽防治关键技术。坚决杜绝农药进入茶叶生产环节,绿色防控面积达110万亩。加快茶叶质量安全认证,全市省级以上认证、认定和创建的生态茶园面积11万亩,其中通过绿色认证茶园面积19435亩,有机认证茶园面积52858亩。(三)强化标准化加工,实现节本增效。一是加快茶叶初制厂优化改造,重点进行厂房标准化建设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符合SC认证标准。全年,累计改(扩)建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8家,新建清洁化茶叶加工厂20家,新建清洁化生产线24条。二是重点推广茶叶清洁连续化、智能化加工技术。指导企业按照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加工,推行茶叶全域绿色、有机化生产。三是推进茶叶标准宣传贯彻。编印《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作为基层茶叶技术推广单位和广大茶企、茶农的手掌书。1月,我中心制定的陕西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DB61/T1412-2021)已通过省市场监管局正式颁布实施。11月,制定的《陕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汉中炒青茶》(DBS61/0018-2021)通过省卫健委公告正式发布实施,中心及时印发到各县区、各企业,并对标准进行了解读和宣传。茶叶标准化的推广普及,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加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四)加大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一是邀请中省市各级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生产。二是举办参与各类茶事活动。三是完善提升汉茶公用品牌。对外发布了汉中仙毫等品牌系列产品形象、统一标识和包装设计、宣传标语,明确“中国北界高香绿茶代表”,“维有天汉,千年品鉴”和“秦巴深处、山灵宝藏”的汉茶新的宣传口号和新定位、新名片。(五)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维护品牌良好形象。一是鼓励企业开展各类国际国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全市通过SC认证企业181家,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9家,绿色认证12家,有机认证42家。二是做好地理标志和防伪码的使用。指导16家企业按要求使用地理标志,帮助20余家企业积极申请。制作100万枚质量防伪追溯二维码,在全市100家规模茶叶企业推广使用,消费者通过扫码就能进行产品溯源,了解产品详细生产信息。三是强化日常监管。组织人员对汉台城区茶叶门店进行常规检查和茶叶包装、营销知识宣传。开展专项检查2次,日常巡查10次,检查茶叶经营门店352个次,发现涉嫌用外地茶冒充汉中茶销售的经营门店26个,茶叶180公斤;使用不规范茶叶包装物的经营门店124家,包装物共1520余套。四是严格全过程监管。在种植环节,严格控制茶园投入品,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复合种植模式及绿色防控技术。在加工环节,积极推广茶叶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加工设备,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进行加工。(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茶旅融合不断深化。二是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外贸茶加工。三是电商业务稳步增长。(七)搞好调查研究,统筹各项工作。协助中省市领导及专家调研茶产业重点工作8场次。完成各类调研报告6篇,协助市级相关部门完成各类调研活动5次。协助西乡、镇巴两县积极申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争取资金1900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2021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32.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96.8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59万亩,分别占茶园总面积的73.1%、44.6%。生产干毛茶6.27万吨,干毛茶产值88.4亿元,同比增长2.5%、5.5%。其中:汉中仙毫1589吨,汉中炒青47488吨,汉中毛尖11676吨,汉中红茶1350吨,黑茶606吨。茶叶均价140元/公斤,同比增长2.3%。全市有茶叶生产、经营及专业合作社1887个,其中加工企业794个、经营企业860个,专业合作社233家。茶叶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5家、市级30家。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个,省级示范社20个。全市清洁连续化加工厂90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达到195条。2021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32.94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列,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农业名牌”,被陕西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陕西好商标”。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效益有待提升。生产成本较高,机械化程度较低,抵御灾害能力不强。二是茶叶企业整体上规模较小,缺乏大型行业领军企业。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公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大手笔、平台高、效果显著的宣传平台。四是政策扶持资金不足,缺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扶持持续投入不够。2、改进措施一是优化茶叶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年新建良种茶园2.6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万亩,培育良繁基地1200亩,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产量达到6.5万吨,增长3.7%,一产产值超过105亿元,综合产值超过350亿元。二是培育茶叶主体,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全年改造茶叶初制厂62家,培育精深加工企业4家,创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1个,市级龙头企业54个,专业合作社196个。三是打响品牌组合拳,提升品牌知名度。持续打造“汉中仙毫”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完善汉茶品牌形象,汉中仙毫品牌价值名次稳步提升。四是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茶叶市场。打造本地茶叶市场,积极拓展外地市场,深入推进“互联网+茶”。2022年,加快推进中国西乡国际茶城建设,建设茶叶鲜叶交易市场5个、茶叶交易市场6个,培育年销售五千万元以上企业14个。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优化一批茶叶基地新建标准化良种茶园2.6万亩;完善茶园配套设施,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万亩。建立茶园管理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2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园20个。2.提升改造一批茶叶企业组织千山茶业公司申报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省级龙头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级54家,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企业4家,改造茶叶初制厂62家。3.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一是在6月底前举办一次集茶叶展示展销、质量评比、发展论坛于一体的大型茶事活动。组团参加西安、杭州、上海等茶博会。二是在关中、陕北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开展“汉茶北上宣传月”活动。三是在中省媒体及西安、汉中高铁站、汉中机场投放汉中茶叶品牌宣传广告。四是积极参加、申报国内高规格茶叶质量评审、品牌价值评估及名牌产品、好商标,推进地理标志示范区建设。五是组织开展汉茶工匠推荐评选工作。4.认定一批生态茶园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茶园认定工作。力争在年内首批认定200个生态茶园。5.引进一批名优茶树品种引进黄金甲、中黄3、4号、中白1号、紫英2、3号等黄化、白化、紫芽品种,以及高氨基酸、低咖啡因等名优茶树品种,建立名优特新品种示范园。6.开展一系列质量监管活动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强化监管,杜绝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茶叶生产环节。积极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基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整治活动。7.组建一支创新服务团队依托中茶所鲁成银专家工作站,组建汉中市茶叶产业链专家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茶叶新产品,加大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不定期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和茶叶技能培训,加快人才培养。8.打造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园20个,建设秀美茶园30个,建设茶文化主题景区3个。打造茶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1-2条。9.落实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信贷支持政策,做好骨干茶企贷款贴息工作,力争撬动金融资金2亿元。包装策划申报一批茶产业项目,吸引有实力社会资本投入茶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开展茶叶保险。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