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公共及专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服务项目开发;应用技术开发和信息咨询业务;辖区突发事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科普宣传。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 |
法定代表人 | 徐波 | |
开办资金 | 155.23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2.07万元 | 160.5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开办资金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市局公服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和党组的要求部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拓展“气象+”行业气象服务领域、提升研究型业务发展水平、出色有力的完成汛期气象服务、协助圆满完成十四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专业气象服务硕果累累,在争当西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方面开拓创新,大城市气象服务取得初步进展,较好地完成了2021年各项工作任务。一、凝练“三型”工作理念,争当西安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一)长效抓好融入型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订学习安排计划表,完成党史学习教育“规定动作”,以“党建带群建”为纽带,打造公服中心特色活动,与机关服务中心党支部联学共建走进延安,踏上梁家河沟沟坎坎,重温革命之路,传承红色基因。抓实学习研讨,组织党员、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开辟党史学习教育园地,投稿市局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参与“党史百日学”、“学党史悟思想,劳模、先进人物讲述党史故事”、“陕西省气象部门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远程培训班”、“不朽的丰碑”等党建主题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强化政治建设,持续深入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支部集中学习研讨、读书班共7次。在“西安市气象局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中心党支部4名同志被评为2020-2021年度优秀党员,1名同志被评为2020-2021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扎实开展研究型业务全面推进“产学研”全周期研究型业务服务发展,促成市局与西北大学、西安易辑公司共创西安气象科技研究院。充分发挥各自在气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公众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气候气象领域创新驱动中心,为西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项目积累促进中心研究型业务发展。2021年陕西省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灾害性天气服务规范”已获立项,完成申报神木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多源不确定性分析的神木市冰雹天气可预报性研究”、神木市科技计划项目“神木地区植被变化对湿润指数的影响研究”课题,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融入发展创新型服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为目标,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城市轨道交通气象台并运营。全力推进气象服务与轨道交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气象预报的“消息树”“发令枪”在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先知先觉作用,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决策、第一时间救灾,切实达到预警指挥效果,不断提高轨道交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韧性。重点工作顺利完成。出色完成2021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2021年汛期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天气过程复杂、极端天气频繁的特点。中心领导立足服务特色,深化市级部门合作,与水务、地质环境部门加强合作,及时共享气象、地质灾害情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汛期双方及时开展微信、电话会商30余次,联合发布地质灾害二级预警1次,三级预警12次,解除预警11次。制作地质灾害气象服务专报89期。地质灾害三级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进行发布,共计7072条。加强交通管理与应急处置,保障公众安全出行,年内基于道路交通安全发布恶劣天气实况、预报及预警信息770次。年内通过短信向公众及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发送及解除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急启动信息、地质灾害预警信息294次,共计228173条。专业气象服务及科技服务再创佳绩。2021年,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公服中心统筹谋划勇于创新,使专业气象服务和防雷检测齐头并进,成功探索出专业气象服务+防雷检测服务融合的新思路,发挥市局统筹科技服务创收优势,打通专业气象服务和防雷检测瓶颈。一是大力宣传西安华云气象服务科技有限公司气象服务的专业性,成功与两家国有大型企业牵手,签订专业气象服务合同126万元,同时为2022年打下深度合作基础。陕有色目前正在推进大项目前期对接,轨道交通气象台运营人员已经开始培训。二是八水气象人的不断努力,全年完成防雷电装置检测合同103份,合同金额593万元。相比2020年,创收增加了31%。历史性开发了青藏高原的防雷检测业务,在海拔近4300米的工作环境中,顺利完成62栋营房,212个路灯,1座加油站的检测工作。综上公服中心全年完成科技服务创收合同金额700多万元,较上一年的增长48%。在完成创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毫不放松企业长远发展思考,狠抓内控质量管理,八水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顺利通过IOS三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在涉及高层、加油站、化工厂、石油集气站,油田、地铁等高危行业,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检测工作,组织相关气象预警、防雷安全相关专家为西安轨道交通、榆能化园区一线员工进行授课,全年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气象+”面向大城市运行服务效益凸显。2021年,探索城市交通交警、供暖供电、大型矿业、森林防火等城市运行气象服务。为金堆城矿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西安市恶劣天气指挥联络工作组、西安市交通气象信息中心、西安市春运办各成员单位、西安市轨道集团、西安市城管局燃热处、林业管理部门、国网西安电力有限公司、面向国际港务区等行业用户制作专题服务材料1500余期,发送短信2000余条。新媒体气象服务品牌影响力激增。2021年,通过西安气象官方微博发布4512余条信息,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100万大关,增长率达到10%,微博阅读量累计达1.7亿人/次,微信公众号粉丝1.9万人,官方原创短视频133条,粉丝超过7000人、气象电子显示屏5.1万余屏次、西安天气预报节目3960期,其中”一带一路”节目730期。圆满完成十四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心选派业务骨干,参与十四运和残特奥会场馆气象服务及交通气象服务。十四运开幕前一个月,积极配合轨道交通集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中心经多方协调在资金未到位的前提下赶开幕式前一周实现轨道交通十四号线(全运会地铁线路)的智慧气象顺利运行,得到轨道交通集团上下一致好评。十四运期间,为西安市交通信息中心提供残特奥会西安赛区交通专项服务。十四运圆满闭幕之后,西安市交通信息中心、十四运赛事竞委会等部门对服务保障人员发来了感谢信及荣誉证书。三、存在的问题一是行业气象服务融合业务存在短板,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差距,精细服务尚不能满足西安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的高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持续抓好党建工作党史学习教育“一条主线”把学习贯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下功夫,抓好青年忠诚教育。持续发挥书记讲党课、道德讲堂品牌效应。继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二)牢牢守住安全生产防控底线。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从思想认识入手,筑牢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意识融入各项工作,克服承平日久带来的思想麻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三)奋力推进精细气象服务“四个着力点”打造双“631”气象服务品牌。一是着力行业服务拓展。积极拓展高影响天气服务需求领域,努力打造重要行业气象服务标杆。以项目实施强优势、补短板,推动重点工程项目立项,争取更多基建、科研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着力强化科技团队支撑。推动西安大城市气象服务应用实验室建设,努力融入秦创原创新中心体系。组建行业气象服务专业创新团队,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三是着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继续优化中心业务流程深化中心改革脉络,围绕双“631”(为用户提供6天、3天、1天,6小时、3小时,1小时气象服务产品)气象服务品牌,扎实推进大城市气象服务实验室的建立,依托气象科技研究院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硕果累累。四是着力加强服务型管理。以创立搭建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基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牵引,以“稳”为主,大力完善制度建设营造服务型管理,打造创新务实的工作氛围,努力为善谋事想干事的人建设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工作平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诉讼投诉情况: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