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气象局

汉中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4-28 11:54
单位名称 汉中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管理保障。气象行业规划;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气象宣传教育。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南环路东段
法定代表人 袁再勤
开办资金 395.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33.05万元 1966.7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7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来陕考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气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工作部署,科学、精准、有效地开展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发挥了气象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趋利避害作用。现将业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2021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活动成效明显成立秦巴区域气象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汉中市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秦巴生态环境气象重点项目。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技术研究,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40期。加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开展汉中油菜花节、红叶节等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好气候要素和自然灾害监测,修订《汉中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秦巴山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积极配合中省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关工作。2021年,全市新增人影作业地面烟炉13套,全年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共54次,发射人影火箭弹352枚,燃烧人影烟条211根,有效增加降水2852.65万吨。全年发出作业指令7期,人工增雨简报7期,人工增雨快报1期,发挥了人影服务农业抗旱、缓解旱情、降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冬防期治污减霾、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为秦巴山区生态修复、汉江水源涵养地工程等提供气象保障,充分利用人影作业改善大气环境工程性措施,为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保障。气象服务覆盖农业、交通、生态、林业、水利、应急、文旅、烟草等多部门,“气象+”赋能行动成效明显。2021年,圆满完成十四运会测试赛、火炬传递、正式比赛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为十四运比赛场地选址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及气候预测分析建议,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十四运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完成新一轮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实施《汉中仙毫气候品质评价规范》地方标准项目。编印2020年度《汉中气候与气象服务白皮书》。助推略阳县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宜居县”。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服务和常态化人影作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气象保障服务直通帮扶村。(二)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1.强化道路交通气象服务。积极开展道路安全气象服务工作,专人入驻市应对恶劣天气交通安全指挥部,每周出席调度会通报未来天气,提出应对建议。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恶劣天气监测工作,将陆续建成一批交通气象站,目前已完成具体规划布局。2.护航全市秋粮粮食安全。2021年,秋淋天气严重,秋收秋种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我局2次专题部署秋粮气象服务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组织开展农情调查,每日滚动制作《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为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农业种植户合理利用农时提供建议,受到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3.持续“全域气象科普”,助力防灾减灾能力。成功举办全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积极参与全市“科技之春示范月”等现场宣讲活动,接待高校师生参观实践,活动开放互动,受到高度评价。开展校园科普联合行动,受邀举办青少年气象科普知识讲座2场。加强新媒体宣传,积极策划制作了校园科普剧《王小爱的烦恼》及宣传文案6篇。汉中市气象部门“十三五”期间科普工作受到高度认可,荣获全省“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三)重点改革和科学管理全面推进1.持续深入推进气象行政审批改革取得实效。一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年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并联办结行政许可2件。二是全面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规范告知承诺书格式,实现100%“网上办”。三是开展“局长体验审批服务”活动2次,深入查摆政务审批流程及申请材料问题。四是扎实开展政务服务“百日攻坚”行动,优化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全年共办结行政审批23件,开展气象证明服务240件,派驻市行政审批中心服务窗口被评为“优秀窗口”。2.气象行业安全监管不断强化。一是与市安委办、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落实雷电检测制度及安全责任。二是开展防雷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全市314家重点单位全面摸底,与企业签订安全责任告知书。排查防雷安全隐患17起,均已整改到位。三是强化升放气球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开展升放气球资质单位年度报告工作。四是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培训监管业务执法人员40余人,开展执法检查活动25次,检查结果100%公示。五是加强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监管。开展全市气象部门防雷安全监管暨业务技术培训,抽查开展防雷检测业务的企业4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精细化服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气象信息能及时通过各媒体传播于公众,公众服务覆盖面达91%,利用新媒体矩阵及时向基层党员、驻村扶贫干部、快递小哥等重点人群推送各类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员达到全市各镇村全覆盖。2021年,全市累计发送气象预报预警手机短信30万人次,12121拨打量199万人次;发布汉中气象微博327余条、抖音127条,为快递小哥发送气象预警短信23万余条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1.39%。2.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汛期“零伤亡”。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文22次,与市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单位联合会商12次,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4期。全市气象部门推行“递进式服务,无缝式对接”气象服务模式,市县两级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168次,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重要天气报告》等各类决策服务材料311期,全市气象部门启动应急响应24次,应急时间共86天,成功组织应对22轮强降水天气。在“8·21”勉县破极值降水过程、“9·9”镇巴大面积山体垮塌、“10·17”南郑山体滑坡等气象次生灾害过程中,全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切实做到“预报户户晓、预警人人知”,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3.探索气候资源,助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是建设秦巴生态气候观测站网,实现全市十一个县区负氧离子监测全覆盖。二是构建地空一体、全域覆盖的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二氧化碳、臭氧等温室气体观测和视频监控,持续建设生态气候观测站,构建生态气象全要素观测系统。三是发布森林气象火险等级预报44期,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环境气象要报》39期,助力汉中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新发展理念和实际工作融会贯通不够。二是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预报精细化准确率还需提高,服务能力还未深入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2.改进措施。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调查研究,充分打开新思路,用新理念探索出工作中的新方法。二是成立科研项目,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秦巴区域气象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作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2年,我局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工作部署,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汉中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汉中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力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气象力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