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咸阳市> 咸阳市气象局

咸阳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4-27 17:34
单位名称 咸阳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管理保障。气象法规建设;气象行业规划;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气象宣传教育。
住所 咸阳市玉泉路6号
法定代表人 周林
开办资金 226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22万元 5494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气象局.公益 从业人数  8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情况(一)认真落实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理念,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了市县镇村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灾害性天气防御组织有力。市政府根据预报信息,紧急召开防汛调度会9次,市防指在气象局召开汛情分析会1次,市县党政领导调研指导气象工作31人次。建成政务值班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市级涉灾部门的会商联动。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用,组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33次。与市应急管理局、城管执法局联合建立城市内涝防御联动机制。深化“气象+交警”机制,1人常驻恶劣天气道路交通应急处置指挥部。不断健全森林火险预警会商研判机制,提供服务产品134期。精密监测精准预报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了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格局,紧盯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早预报早预警,根据天气形势变化,迭进更新预警级别和落区,提高预报精准度。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强化NIFS和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的本地化应用,成功应对了1981年以来渭河最大洪峰过境、1961年以来最强降水天气。(二)聚焦十四运会等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圆满完成十四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副市长程建国深入三原、兴平、永寿、武功等县市现场指导,并在市气象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建立高效运行机制,设立气象保障部,成立领导小组和1办6组,落实落细责任。对接赛事活动需求,印发1项总体方案和11个专项方案,制定了作战图。建设多要素站2个,组建预报专班,按需制发全流程、多要素、多角度气象服务产品7类84期。组织武功、兴平开展人影作业,保障十四运会开幕式精彩圆满。武术套路、足球(男子U20)、火炬传递等赛事活动气象保障受肯定,受邀为获奖运动员颁奖。全力保障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武功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基地建成自动移动遮雨棚、土壤水分试验池等实验设备,开展咸阳农试站环境治理,成效初显。与陕西红果集团联合开展苹果花期冻害防御试验。(三)加快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十四五”6项重大工程可研报告。与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咸阳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做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同级规划的对接,4项内容写入咸阳市发展纲要和规划。市政府与省局签署了共建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示范市合作协议,局县合作进展顺利。旬邑、彬州、武功等业务平台建成并启用。三原综改项目通过省局评审。全面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开展综合业务能力提升活动,各项观测质量达到省定标准,晴雨预报准确率86.5%,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75.8%,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82.1%。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预报和综合业务竞赛,在第九届陕西省气象系统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获团体第一。持续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组建市级研发团队和县级研究型业务工作室,围绕城市运行高影响天气防御等开展科研攻关。与农业农村局、西安交大开展联合研究。参与中国局创新发展专项1个,获批省局重点实验室项目1个,市科技局重大科技专项2个,发表论文13篇。(四)坚持深化改革,优化提升管理水平持续增强科学管理效能。推动“制度树”建设,坚持“废、改、立”,修订制度7项,制定制度4项。注重强班子、带队伍,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青年理论学习等制度。组织培训12次,受训500余人次,参加中省局培训328人次。人才体系建设成效明显,1人获全省副首席服务专家、2人获气象优秀青年。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落实“零报告”和“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疫苗接种率超96%。加强安全生产、信访和保密工作。落实老干部“两个待遇”。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开通了暖气,丰富职工餐。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双随机机制,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加强防雷安全,建立583家防雷监管重点单位信息库。制定了《防雷专业服务集约化实施意见》,拓宽咸阳市天宇雷电防护技术有限公司经营项目和范围,在各县区成立分公司。编制普法规划,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二、取得社会或经济效益2021年,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各项业务指标均超过省定和市委下达的目标。我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各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形成了智慧气象、智慧党建“一体两翼”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气象现代化、气象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明显。(一)气象服务保障有力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作用,组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33次。成功应对了1981年以来渭河最大洪峰过境、1961年以来最强降水天气。汛期18次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服务到位,全市安全度汛,零伤亡。启动应急响应27次,应急102天。发布预警信息137期,报送服务材料500余期,发送决策短信1.7万余条。圆满完成“今年花开逛咸阳”等其他15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发布专题服务材料155期。与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治,编发农业气象服务材料172期。强化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82期。市政府下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增雨作业3次,防雹作业25次。(二)持之以恒服务民生动态更新制作服务产品,迭进式发布气象信息,及时叫应各级党政领导。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通知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加强与咸阳日报、咸阳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与华商报联合推出《天气早知道》,不断提高服务效力。开通微信视频号和“预报员说天气”,通过微博、微信等融媒体发布各类信息7000余条。三、存在问题1、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把握和贯彻执行力度不够,融入地方发展的能力还需提升。2、创新思路有偏差,对政策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贯彻执行的措施不够有力。3、基层台站建设不平衡,市强县弱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台站综合改造力度仍需加大。四、整改措施1.矢志追赶超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对照省、市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对标梳理,瞄准短板不足,强化措施,迎难而上,确保咸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2.完成好“智慧气象再出发”。围绕智能识别报警、风险预警、智能输出,开发智能值班系统,实现“可视、直观、精细、智能”的智慧气象应用;深化与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开展行业大数据的融合应用,研发行业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建立多部门的防灾减灾“一张图”。3.继续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加强关键农时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深化与农业部门合作,为智慧农业提供智慧气象服务,加大人影作业力度,及时实施人工防雹增雨(雪)作业。五、2022年工作计划1、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解决“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做好省局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2、落实市厅合作协议。以新一轮市厅合作协议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等5个项目的立项、批复和实施。3、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迭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机制,强化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水平。4、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强化核心急需技术攻关力度,强化优秀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应用,带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5、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专业气象服务提质增效,提升职工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