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经验推广效果评估督促检查考核奖惩指导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榆阳区上郡路256号 | |
法定代表人 | 栾亮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1万元 | 10.2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奋进,高质量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责任主体,从政治高度抓落实一是严格落实区委书记抓统筹、镇街书记抓协调、村社书记抓落实的“三级书记抓成效”工作机制,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支撑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情况纳入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精神文明建设,创文工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按照市委宣传部确定的“八有标准”(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有平台、有活动、幼稚度、有氛围、有品牌),制定出台全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标准化建设方案》,在2020年19个乡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基础上,城区新建了12个实践所和85个实践站,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农村向城市延伸,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0个。整合设立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乡风文明、文明旅游”四大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三是高质量打造了区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厅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成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现场会观摩点,接待省内外综治工作学习观摩和山西忻州、内蒙乌审旗、定边、吴堡、横山、府谷、米脂、清涧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考察学习11余次,榆阳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外形象得到不断提升。(二)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合力抓长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增至7.8万余人,注册法人志愿服务团队14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个。全区共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4664个,服务项目总时长累计达到546万余小时。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4个,运用“固定活动+自主活动+配送活动”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200余场,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次,采取定期督促与日常指导相结合,把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品牌创建等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常态开展督促检查;把文明实践与全区重点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常态开展综合性文明实践活动,营造起“文明实践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把握重点任务,强化思想教育抓推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发掘本地红色资源、党史故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红色元素,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断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总结提炼运用“志愿+服务+宣讲”的模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利用党校宣讲队、群众宣讲团、民间宣讲组等,制定任务清单,提倡因地制宜,鼓励百花齐放,把新思想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带到寻常百姓家,涌现出了牛家梁农民夜校、金沙办智慧父母课堂、崇文办巧解疙瘩、鼓楼办“七普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千余场次。(四)聚焦群众需求,提炼品牌项目抓质量因地制宜策划推出富有特色、符合需求的多个服务项目。一是指导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拴正人家”志愿服务项目,2021年10月入编陕西省委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陕西创新案例》,该项目通过植入陕北传统方言,激发百姓内心认同感与精神共鸣,统一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印发“文明实践护照”,在各实践所(站)创建“文明银行”,将群众的日常文明行为兑换成为积分存储起来,每季度进行一次实物兑换,作为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的“源头活水”,由志愿者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净美庭院、邻里互助、淳美家风、移风易俗等主题实践活动,按季度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并在年底评选出区级“拴正人家”,百姓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明显提升,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进一步拴紧拴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拴牢拴强。截至目前,全区已评选出各级“拴正人家”407户、“拴正村(社区)”36个。二是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大喇叭云宣讲”志愿服务项目,2020年入选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项目,该项目采用“互联网+大喇叭”的云广播技术,搭建“大喇叭”1000多个。区融媒体中心每天早中晚分三个时段定时向群众传递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等信息。三是指导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以“实践新时代文明传习德孝好风尚”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习语录,感党恩、老人对孝子孝媳说一句话、孝子孝媳为老人做一件事、为老人拍一张婚纱照四个环节,增强全民敬老爱老助老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目前累计开展42场,受益群众3600余人;四是策划开展了理论宣讲类“红色庭院”项目,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居民庭院”,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每周为党员和群众上一堂“红色庭院”党史学习教育党课。党课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提问题”与“找方法”结合起来,“谈身边人讲身边事,悟身边事教身边人”,把党史学习教育“微党课”讲活,用“微课堂”撬动基层社会“大治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为民办实事”。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70余场。(五)创新实践手段,多种渠道抓宣传一是创新形式,组织创作了陕北民歌曲风歌曲《大美榆阳我的家》、公益广告短片《文明实践与你同行》、编印了党史学习教育读本《红色故事会》,公益短片《文明实践与你同行》由实践中心工作人员真实拍摄,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作为文明实践的全市首部公益广告短片,被市委宣传部肯定。二是开展了榆阳区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工作,通过整合,推出27项文明实践菜单,派出“新时代文明实践请你点单”大篷车,利用集市巡回在各乡镇宣传,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把“菜单”送到百姓身边,切实提高服务项目的精细化水平,目前已经出动宣传25次。三是研发“群众点单,中心( 所、站)接单,平台派单、志愿服务队伍买单、群众再评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五单”模式。与广电网络公司进行app融合对接两次,为打造安全有效的操作系统,已提出修改app内容20多处,正由区广电网络公司负责进行融合研发。取得的社会主要效益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加强改进了基层文化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在社会上的传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维护良好社会风气,取得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实效,也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口碑。三、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的意义不明晰,没有认识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与单一的打扫卫生、上门服务、慰问等工作内容划等号的现象。部分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认识模糊,主要是由于基层工作者宣传、解释工作不清晰,导致部分基层群众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二是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举办活动的频率不高、场次不多、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不能长久吸引志愿者和群众参与其中,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要进一步推动我区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探索成立由区级领导包抓包联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责任制,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志愿服务队伍的作用,推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不断优化五大平台牵头负责制,抓好资源整合和阵地建设管理,构建健全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二是打造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根据群众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在深挖“栓正人家”项目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思想理论教育、技术传授交流、健康义诊送诊、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法规宣传等便民式、故事式的文明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实施“新时代百姓茶话会”“新时代文明打平伙”等项目,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的浸润百姓生活。三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实践队伍建设,按照既要广泛吸纳,又要注重严格把关的原则,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星级志愿服务嘉许办法,积极发掘各类志愿服务人才,打造高质量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让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主力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